编者按: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聚焦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电竞、演艺、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旅游、体育等八大产业,提出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电竞之都、亚洲演艺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做强八大产业,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思想汇”栏目推出“文化产业大家谈”,以“做强八大产业,实现聚变跃升”为主题,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交流实践感悟与思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您的经历和感知来说,上海艺术品交易产业这些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周大为(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ART021创立于2013年。当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主要在北京和香港,上海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我们觉得,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艺术品集合交易平台,抱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创办了ART021。第一届展会规模不大,约30家画廊,既有国际大画廊,也有本土力量。经过十余年发展,ART021已经达到150多家画廊、近万件艺术作品的规模。
ART021的成长与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相伴随。这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廊开业、国际画廊入驻,艺术家、藏家聚集过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艺术。上海艺术产业发展积蓄起“势能”,艺术生态日益完善。到如今,每年11月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排期上的重要一站,全球最知名的画廊、业内权威人士、藏家们从世界各地奔赴上海。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拥有了全球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与背后不计其数的幕后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为什么上海需要艺术品交易?
周大为:我成长在上海,也深深认同上海的城市文化活力和艺术氛围。艺术应当是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艺术品交易是艺术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十多年前,上海已经有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但我们觉得只有展览展示是不够的,必须得有一个交易产业,把完整的产业链构建起来,通过交易带动行业生态的不断壮大和更新。
放眼全球最顶尖的艺术中心,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它们既有公共性的博物馆,也有画廊的聚集、拍卖交易的发生,背后是一整个文化艺术的产业链、完整的艺术生态,为城市带来了大量人流、资金、资源的集聚,在全球树立了具有标识度的国际形象。
艺术产业是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能够囊括和联动时尚、旅游、影视、潮玩等各种产业,释放巨大的溢出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去年,威尼斯双年展吸引了80万访客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旅游、消费,其中大部分访客来自海外。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每次吸引近50万人参加,艺术真正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像伦敦、纽约这样的城市,你会发现它一年当中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都是围绕艺术展开的。艺术可以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下一步,上海要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努力?
周大为:如果对标全球一线的艺术品交易中心,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根据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全球艺术市场2023年销售总额大约650亿美元,接近5000亿元。而2022年的数据显示,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是128.53亿元。
但也要看到,纽约这样的城市在艺术领域已经有上百年的积累了,而上海艺术市场是最近十几年才崛起的,相比纽约等城市,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艺术的发展是急不来的,需要许多细水长流的工作,包括提高全社会美育、培养艺术人才、创新艺术业态。我们要有信心,既要看到差距,也不要妄自菲薄。
接下去最重要的是,继续发挥上海作为开放门户的独特优势。艺术产业有很强的全球性,它一定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上海这座城市天然就带有开放、包容的基因,这是我们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最大的一个优势。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逐步通过经验积累、政策完善,放大艺术品交易周的影响力,吸引、整合最好的资源。
其次,艺术产业的各个环节需要团结协作,包括学术体系、人才体系、美术馆体系、交易体系、文旅体系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脚踏实地共同做好,补齐短板。
最后,我们需要与全球进行双向的对话交流,将优秀的艺术成果对外输出,以更大的格局共同构建走向全球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例如,ART021在2024年举办了首届香港展会,不仅把国内的优秀画廊艺术家带向更广阔舞台,同时作为一张“上海名片”也吸引了更多国际关注,反哺到我们在上海主办的活动中。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丹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