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汤龙

正月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雷二计量站,看不到一位工作人员,只有设备运转的声音。

检修归来途经这座小站时,宫德伟告诉记者:“以前过年值班这里得四五个人,现在监控系统看门、物联网看井,今年春节‘不值班了’。”

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是我国第一座稠油生产基地,如今迈出了数智化转型的脚步。在油田工作了23年的宫德伟,亲身感受着数字技术赋予这座小站的“新年面貌”。


通过数字化建设,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雷二计量站目前已实现无人值守。刘海林摄

一线厂站工作人员“不值班”,不代表生产运行没人管。相反,如今管得更好、效率更高。

记者来到中控室,几位技术人员正盯着屏幕——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被传感器汇集到屏幕上,各生产区域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几块大屏幕,让生产动态尽收眼底,“数据多跑腿”实现了“员工少跑路”。

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率。


辽河油田员工马雅辉(左一)和宫德伟(左二)正在为高2042井紧固皮带。王丽莉摄

“前几天,中控室发现一口井停止工作,我们立马赶过去,重新启动这口井,精准解决了这次‘偷停’。”跟宫德伟一起搭班巡井的马雅辉说,“这要是以前,只能下午再巡井时发现,重启晚一分钟,就少采一分钟的油。”

雪后,苇海一片苍茫,穿梭在其中的输气管道时隐时现,一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

“以前,这些没办法靠近的管道,是人工巡线的盲区,多亏有了无人机。”无人机管道女子巡测队队长颜岩菲一边熟练操控,一边对记者说。看着管线完好,周边情况一切正常,颜岩菲的眉头舒展开来。


在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无人机正按照预定路线巡检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张子涵摄

欢喜岭采油厂生产区域广,管网支线多,间隔距离长,部分地段临近苇塘、稻田,管理难度很大。随着油田数智化发展,欢喜岭采油厂利用无人机“空中视角”优势,运用热成像检测、激光测距、夜视等功能,智能识别穿孔、油污等隐患。

20公里的管线,传统的人工巡线,一趟就要走小半天,现在无人机巡线,一次只需十几分钟,效率提升了10倍。

“现在,4座无人机自动机场的建设,实现了生产区域全覆盖,让油田生产管理从‘地下’迈向‘云端’。”欢喜岭采油厂科技信息部主任高刚说。

在辽河油田新能源事业部(电力分公司)曙八变电所内,记者看到配电室机柜前一条40米长的U型轨道上,一台巡检机器人自由滑动,精准找到监视点,记录设备参数变化,并将数据直接传到后台,自动生成报表及图像。现有电气系统与巡检机器人系统的融合,实现了巡检机器人与电气操作的实时联动。


辽河油田曙八变电所配电室,巡检机器人通过红外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读取数据,记录设备运行状态。王丹摄

变电所所长王芳告诉记者,这项新技术在辽河油田电网是首次“亮相”,后续还将搭载火灾有效监测以及灭火操作组件,并陆续推广应用。

作为一个开发建设近55年的老油田,辽河油田通过数字化转型,70%以上的井站实现了数字化覆盖,上百座班站和重点设备实现自动化。

空中俯瞰辽河油田,散落在辽河滩地上的各个生产区域,宛如集成电路板上的大小模块,各种数据在其间密集交换汇总,编织出老油田的崭新一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