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奇袭白虎团》的剧目在各地广泛流传时,慕名前来观看的人座无虚席,甚至这个京剧从周总理那里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主席,近日可有看新的京剧剧目?”周总理与毛主席闲聊道。
“没有,工作繁忙哪抽的出时间啊。”
紧接着毛主席的话,周总理说:
“是啊,不过‘奇袭白虎团’的演出,你可要好好抽出个时间看一看了。”
周总理逢人就介绍,在北戴河期间,毛主席答应的事情也终于有了着落。并且看完毛主席就说:
“人物原型在哪呢?”
一、毛主席的重视
毛主席的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毛主席心中,为人民工作是首先重要的。
毛主席的菊香书屋除了成墙和成堆的书外,还有一处是用来存放唱片的。唱片的内容自然也很明显,是关于不同流派和剧种的戏剧,各式各样可以说是戏剧爱好者的天堂。
并且传统戏剧都是关于真实人物改编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结合传承。
毛主席对文化的要求程度是非常高的,不同的剧种在毛主席的眼中都是多彩的,并且毛主席每一项都喜爱。
不管是我们熟知的京剧、河北梆子等,还是门外汉不知的采茶戏、高甲戏等,毛主席观看的视角是开阔的。
每看完一出戏,毛主席都要拉着身边的人好好谈论一番,特别是遇到之前没有看过的,有的时候自己也会亲自下手进行改动一番,让故事更加的深刻、生动。
作为毛主席身边人,周总理自然清楚毛主席的这一爱好。1964年,周总理在观看完这出戏后,便向山东京剧团发出了邀请。
“你们把我们战斗英雄的事迹表演了出来,让这一英雄事迹流传了起来,我们中央的领导也要好好看看才是。”
毛主席在观看演出时安安静静,仔细欣赏着艺术,也仔细揣摩着故事情节,等故事落幕后,毛主席的话才多起来,他说:
“人才应该重视啊,故事原型是谁?现在在哪呢?”
当工作人员告诉毛主席说“杨育才副连长在济南军区”时,毛主席坐不住了:
“都十几年了,不应该再耽误这个人才了。”
而后,杨育才官至副师级。
二、“奇袭白虎团”
1953年,被国民党抛弃的壮丁“杨育才”成为了志愿军军人,他在部队里是普通的,在侦察连又是出色的。
毕竟此前在国民党当小兵的杨育才需要看眼色行事,因此战场上、生活里的一些小细节,杨育才都能看得到。
最先发现他过人的本事的人是杨育才所在连队的连长,因此在入朝后给到他的工作任务也是相当重要的。每一次行动,杨育才必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有人问他:
“你怎么这么拼,不怕死吗?”
他说:
“我的命是党给的,要不是党的善心,我可能在建国前就死了。”
《奇袭白虎团》的故事从这一年的金城战役开始说起,这场战役牵扯到白虎团的阵地。
其作为对向势力的主力部队,当时的作战实力是远近闻名的。
白虎团之前参与过的大多数战斗,都是较大的战场,并且他们的功劳是占得头筹的。面对这一势力,志愿军部队需要做好一定的战术准备,尽可能的将这场恶战缩小化。
正面的战场在有序的进行着,但仍面临特殊的情况发生。那就是风向转变,这时我军组成了一支穿插小组,用于在敌后方进行渗透。
他们行动的目的地是敌军阵地,并且是敌方势力的指挥部以及战斗力十足的炮兵。
赵仁虎在下达命令的时候说:
“这项任务是艰巨的,虽说是后方工作,但也是一次近身作战,稍微不注意就会走漏风声,有去无回不说,我军的作战部署也面临挑战。”
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杨育才作为经验十足侦察兵带着十几人的小队伍开始了这场行动。
杨育才等人小心翼翼,行动前也将身上的志愿军军装退去,所有能证明身份的物品也放下。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说:
“我们现在是美军军官呢。”
这期间,老天像是在眷顾我军部队。没有走漏风声,踩了地雷也没响。
后来消息还自己送上了门,杨育才在得知了敌军部队口令和暗号后,行动起来更方便了。
杨育才等人在进入敌军阵营后,很快将情况摸清楚,将身上携带的手榴弹安排清楚后,杨育才发出信号。
敌军阵地内的炸弹炸起,阵地外是我军部队的袭击。
内外乱成一团的敌军部队都在为了报名着想,丝毫没有想到杨育才等人的身上,
这场“奇袭”圆满完成。杨育才的事迹也就此打响,而杨育才成为了我军的特等功臣。
三、杨育才的教育
杨育才是值得毛主席的重视的,当组织找到杨育才时,他依旧在队伍中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来到他的家中,杨育才的家人是好客的,他们忙里忙外忙活着生怕怠慢了客人。
放眼望去,杨育才的家中除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外没有多余的东西,恍惚间还以为来到了军队。杨育才和家人们的穿着很朴素,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穿了好几年的衣服了。
当毛主席的想法与杨育才说完后,他激动不已:
“没想到毛主席还关心着我。”
“那可不,您的事迹都排成剧目了,全国人民都要认识您了。”
即便如此,杨育才的生活依旧。子女们吵着要买新衣服时,他还是会说:
“都还能穿,为什么要换呢。有的人连衣服都穿不上,我们懂得知足就好了。”
在杨育才的工作上,只有他自己的付出,却没有想着说得到回报。后来他说:
“毛主席看重的是我的精神和能力,这点我得继续保持下去,甚至要做得更好。”
在岗位时,杨育才发挥着自己的能力和作用。退休后,杨育才将自己的精神传达,在没有回报的基础上,年迈的杨育才前前后后展开了三百多场宣讲会。
其中所讲故事不一,但主题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关于“爱国”展开的,他是人才,也是我们英雄杨育才。
结语
杨育才的故事不管在什么时候提及都是震耳欲聋的。在国民党时的杨育才是黑暗的,但在共产党的队伍中他是幸福的,这是他坚定选择解放军部队的理由,也是成就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育才的事迹让毛主席、周总理重视,他的事迹也应该成为广泛流传的故事。一辈有一辈的精神引导,杨育才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守护和致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