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剖面图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一、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地形剖面图是通过垂直切割地表某一方向,展现地表起伏形态的二维示意图。通常基于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能直观反映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貌类型(如山峰、山谷、鞍部、陡崖等)。
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高考可能考查绘图题)
1. 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画出需要分析的剖面线(如AB线)。
2. 建立坐标系:
(1)横轴:表示水平距离(比例尺与等高线图一致)。
(2)纵轴:表示海拔高度(需标注刻度,一般纵轴比例尺大于横轴以突出地形起伏)。
3. 标出交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影到横轴上,并标注对应海拔高度。
4. 连线成图: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形成地形剖面图。
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 判断地势起伏:
(1)观察剖面线上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分析整体地势变化(如西高东低、中间高两侧低等)。
(2)结合剖面线经过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
2. 分析坡度陡缓:
(1)等高线密集处对应剖面图中坡度陡峭的区域;
(2)等高线稀疏处对应平缓区域。
3. 特殊地形的识别:
(1)陡崖:剖面线中出现垂直或接近垂直的陡坡。
(2)鞍部:两侧高、中间低的“凹形”区域。
(3)河谷/山谷:剖面线呈“U”形或“V”形凹陷。
四、高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 绘制地形剖面图(注意比例尺转换和坐标标注)。
2. 结合剖面图分析地理问题:
(1)通视问题:判断两点间是否可见(剖面线上无遮挡即可通视)。
(2)工程选线:如公路、铁路需选择坡度较缓的路线(对应等高线稀疏区)。
(3)农业布局:梯田多分布在山坡平缓处,河谷适合种植业,山地适合林业。
3. 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1)山脉走向影响降水分布(迎风坡与背风坡);
(2)地势高低影响河流流向、流速。
五、高频考点与易错点
1. 比例尺问题:
纵轴比例尺放大时,地形起伏会被夸张,需注意题目是否要求“垂直比例尺放大”。
2.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对应关系:
疏→缓坡,密→陡坡(但需注意比例尺是否相同)。
3. 地形特征的描述:
规范答题模板:如“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为平原”。
4. 通视问题误区:
若剖面线中间有山脊或凸起地形,则会阻挡视线。
六、典型例题分析
1.例题: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沿AB线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判断从甲地能否看到乙地。
2.解题步骤:
(1) 绘制AB线剖面图,标出各点海拔;
(2) 连接各点形成剖面线;
(3)观察甲、乙两点连线在剖面图中是否有凸起地形阻挡视线。
七、总结
地形剖面图是连接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桥梁,需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绘图技巧和判读方法。高考中常结合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综合考查,需注意结合具体情境(如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分析地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