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宝山罗店,又名罗阳、罗溪,也是鼎鼎有名。“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顺口溜,在上海地区广为流传。罗店镇排名第一,可以想见当年繁盛的景况。
罗店镇大通桥
“金罗店”的由来
罗店是否与姓罗的有渊源?这倒猜对了。据说元至元年间有一位叫罗昇的人来此开设店堂,并附设招待客人的窝铺(即旅馆)。商贩一来二去,“罗店”便叫开了,成了这个大集市的代名词。清人范连曾作《罗溪杂咏》:“练水西来清且涟,波光近与界泾边。不须更访罗昇宅,烟火今经五百年。”练水即穿镇而过的练祁河,是罗店镇的母亲河。
罗店因位外冈身以东,而成陆较晚。宋朝以前,罗店只是一个较大的渔村。大约在开挖顾泾、大川沙、黄白泾等河道后,农业才渐渐发展起来。
和周边集镇一样,罗店也是凭借棉花种植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当地出产一种特别的棉花叫“紫花”,结实大如桃,中间是白棉,用它织成的紫花布,细洁美观,即使价格较贵,销路仍很好。此外,还有套布、斜纹布、棋花布等品种也颇受人们欢迎。罗店镇崛起速度惊人,明万历年间“比闾殷富”“徽商辏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繁盛程度与邻近的巨邑南翔相差无几。清康熙年间,罗店更趋富饶,贸易之盛,后来居上,胜过嘉定县各大镇(当时罗店属嘉定县,雍正三年析宝山县,属之),遂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之说。
罗店集镇,东西三里,南北两里,街衢错综,河道蛛密,拥有“三湾、九街、十八弄”,主要街道是亭前街、塘西街、南街、塘东街等,闹市区的桥梁即有大通桥(始建于明成化八年,重建于清雍正八年)、丰德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来龙桥、新安桥、坍石桥、永福桥等。商家六七百家,典当、花行、米行、银楼、布庄、酱园等百业俱全。每日三市,贸易繁荣,四乡来客,车船络绎。民国《宝山县续志》记:“罗店市镇最钜,为全邑冠……清季……全区人口在五万以上……其地东贯练祁,输运灵便,百货骈集,故虽处腹里,而贸易繁盛。”
此外,罗店以设基金、存典生息的方法,举办慈善事业,也为世人所赞誉和效仿。镇上见诸志书记载的善堂就有怡善堂、同仁堂、栖流所、保婴局、敬节局、恤茕局、惜谷会、育婴堂等。譬如惜谷会,给每家送筐一只,在灶头积下稻上谷粒,年终汇总,碾米济贫。基金动息不动本,收谷交保婴局人代理,每收一斤酬钱六文,每月集收一次,筐坏换新,账目公布。
正因为罗店具有超出一筹的集镇规模,附近十里内没有邻镇。
别具一格的龙舟赛和元宵灯会
罗店龙舟,闻名沪郊。过去每年端午时,镇上绅商就会发起“划龙船”盛会,先由各街绅商集资建造龙舟,再分别议定龙色,添制旗帐,预备划手、艄公与乐队。全镇清末有龙舟5艘,至民国初年曾增至7艘。龙舟节开始,分别由各色龙舟,轮流任领队做庄一天。
罗店龙舟,小巧玲珑,船长6米左右,高昂的龙头鳄鱼嘴、虾眼、麒麟角,口衔明珠,颔下长须拂水,十分威武。龙舟吃水浅,驶行轻快,旋转灵活,适应不很宽的市河。各龙以本色为底配以其他色彩。龙颈置铁架,由两少年扮演戏剧,其一坐、其一单足立于坐者手上,其实他们是被绑在了铁架上,俗名“台角”“出彩”。戏名有《白蛇传》《桃花扇》等。它后边是牌楼,宫殿模型,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旗牌銮驾,分列两旁,俨然王者殿堂。再后为船体中部,有木框架供插旗之用,两侧插上描龙绣凤的五彩旗帜。旗架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插八面长方旗,中层八面蜈蚣旗向外斜插,下层是十面三角旗,外观层次井然、光彩夺目。木架中坐着一个丝竹班子,按龙舟速度演奏不同曲调。木架两边船舷旁,各4名桨手身着一式背心,掣桨划行。木架后有一绸布亭子,亭内一人手执当作船舵的大刀,老艄公用脚踏板,发出不同信号,龙舟便时而缓行,时而疾驶。先由领头龙舟带头,各船依次鱼贯而行,每过一条龙舟所在码头,各船由艄公指挥旋转,名叫“打照”,凡人多处有人出赏钱,则亦一同“打照”。也有头船在一线前进时,突然调头与后随龙船呈“8”字形共同穿花而行,别有情趣。“划龙船”日,四周乡民纷至沓来,桥头、两岸,人山人海,一些殷实人家索性雇船在河内追随龙船前行,一时大小船只挤满了河面,鼓乐震天,欢声如雷。
1983年罗店举行的民间文艺年会
旧时罗店的元宵灯会,也极其热闹。镇内闹市挂上荷花灯、兔子灯、鲤鱼灯、元宝灯等各式花灯,满城灯火,流光溢彩,赏心悦目。尤以一些大村宅用竹编成的龙灯最为人叹赏。逢到大丰年,更有士绅牵头,聘请能手,在大竹架上布置焰火,有字、有画、有戏文,一卷卷地缚在架上,有药线连通。当药线引燃至某一卷时,该卷会自动展开,由火药制成的花卉、鸟虫、人物就会发光显现,栩栩如生。此卷熄灭,下一卷又展开,此起彼伏,比花灯更吸引人。
龙舟会、元宵灯会解放初还曾有过,但不久就绝迹了。直至1983年1月28日至30日,罗店精心准备“年会”,作为上海市迎接“十二大”以后第一个春节大型活动的29个演出点之一。久已绝迹的龙舟,一时不及制造,就把汽车饰成船形,旗帐装饰,划手、乐队俱全,叫做旱龙船(后韩家湾张姓三兄弟怕龙舟失传,自行出资建造一艘,在罗溪公园重又举行过活动)。
年会期间,热闹街头如汽车站、西巷街口、塘西街南北两端,均扎上彩牌楼,家家挂灯,户户结彩。原有的民间文艺如龙灯、马灯、台阁、秧歌、连湘、荡湖船、蚌壳精、江南丝竹、武术舞叉、耍火,名目多达五六十种,白天台上表演,晚上用游行方式展示,成为全国瞩目的艺会。不独本镇万人空巷,还引来了市郊各镇群众共约25万人次,全镇大街小巷几乎全站满了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均作过报道。
惊天动地的“血肉磨坊”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罗店为双方必争之地。它近距吴淞、长江口,离大场、闸北不远,连接嘉定与浏河。守住罗店,嘉定、浏河一带就可以保全,也等于守住了苏州和上海的门户。但此处一马平川,没有山岭,也没有特殊的设施可资利用,连个像样的战壕也来不及修筑,不利我军据守,更可怕的是其处在日军舰炮射程内,又毫无制空权。我军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士气高昂,在敌军重炮和坦克的疯狂进攻下,只有拿血肉之躯硬拼,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罗店争夺战为时37天,战况惨烈。中国军队夺回罗店达13次,牺牲营长以上军官24人,歼灭日军近万人,日军惊恐地称之为“血肉磨坊”。
8月23日清晨,日军6架飞机飞至罗店上空轰炸,先后投掷硫磺弹多枚,同时,日军企永、永鹰和知三3个联队在罗泾小川沙强行登陆,攻向罗店。罗店争夺战开始了!
1937年淞沪会战时进攻罗店的日军
8月25日,罗店镇已四度易手。日军第一师团龟田骏部3000余人侵入罗店东北陆家宅、沈宅,再攻罗店。我18军67师110旅少将旅长蔡炳炎率尖兵夜袭陆家宅,歼敌两个排,击毙日军少尉成田三并缴获日军用地图等。之后日军又增兵来攻,蔡炳炎身先士卒与敌作战,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各其凛遵”。激战中蔡旅长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前还扬手高呼:“前进!前进!”那时,镇守罗店的56军刘和鼎部,力量单薄。中翼第9、21两集团军指挥张治中调11师、98师增援,接着罗卓英也率18军的11师、14师、67师、98师等4个师增援,日军用飞机大炮连番猛轰后,又施放烟幕,以坦克开道,掩护步兵冲锋。团长胡连就组织敢死队,计十八勇士,身绑集束手榴弹,主动扑向敌坦克,拉动导火线炸瘫坦克,用火力封住进攻路线,还相机出击,展开肉搏战,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
激战中的罗店一带,往往是日军围住守军后,我军增援部队即包围上去,日军再包围,敌我阵地犬牙交错,陷入惨烈的拉锯战。9月12日至18日,日军采用锥形进展法,在双方重围中冲杀,形成逐街、逐巷、逐屋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罗店镇成为一片焦土,守军无险可守,准备撤退。67师401团中校团副汪化霖亲率步兵一个排,在金家宅附近占领前进阵地,掩护全团构筑工事。汪化霖临出发前,团长朱志席心情沉重地对汪说:“任务艰巨,希望你多坚持一点时间。”汪化霖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不敢预期,成仁我确有决心,不坚持到日暮,决不生还。”敌军在飞机、舰炮连续轰击的支援下,一再向金家宅进攻。汪化霖率部反复搏斗,终于坚持到黄昏。任务完成了,而汪化霖和他率领的一个排全体官兵均壮烈牺牲。
第15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回忆道:“我在罗店作战,赖诸将士用命,大战七天七夜,敌人进犯三次,三次都被我军击退。在第二次争夺战时,本军旅长蔡炳炎、团长李维藩壮烈殉国。今以诗记其事:三来三往力争持,十荡十决扫虾夷。淞沪风云罗店血,大书蔡李是男儿。”
1937年淞沪会战时进攻罗店的日军坦克
经13次拉锯战,罗店镇街区本来“三湾九街十八弄”之盛的棋盘方格形闹市区,成为一片瓦砾。罗店镇原有房屋12573间,被毁损12009间,损失95%。不仅繁荣市肆化为平地,一些私人花园如塘西街李慎言家、花园弄朱秋樵家、西巷汪姓乾康南货店家和孙诞石家花园及许多大小寺庙、祠堂、教堂也均被夷为焦土,观澜中学、罗阳小学、勤敏小学、竞秀小学也全遭毁坏,繁华的罗店古镇荡然无存,市面萧条,直至解放前夕也没能恢复。
独腿优生学家潘光旦
清代大学者、嘉定人钱大昕为《罗店里志》撰写序言:“自析县而后,罗店户口繁滋,士夫益砥砺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区区一镇,明清两代有8人中进士,27人中举人,可见人才之盛。
民国以来罗店镇亦是人才辈出,如教育学家曹孚、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细菌学泰斗杨敷海等。当然,最知名的应推国际级的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
潘光旦
潘光旦生于1899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因运动致腿伤,由于结核菌侵入膝盖而不得不锯去一条腿。潘光旦意志坚强,虽行走不便,却热爱旅行。他写道:中国的地方这么大,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么多,历史的背景又这么悠远,而各地的背景又这么的不同,要是专靠一些书本的知识而不旅行,要了解祖国的史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凡遇有旅行的机会,他是没有不利用的。
他每次出行,往往带着《徐霞客游记》或设法配备当地志书,把前人的记载和自己的观察相对照,并且写下一些知识丰富、文笔生动的游记或日记。作为残疾人,他会比别人遇到更多的困难,实际上确曾发生过爬山落马及滑跌等一类有惊无险的事故,但在他的笔下,都成了有趣的事情了。
潘光旦在清华高等科学习时,博览群书,求知若渴。听国学大师梁启超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课时,他应用英国人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理论,结合文献资料写了论文《冯小青考》,敢给名重天下的梁导师送上这么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还真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结果梁启超先生颇为赏识,批曰:“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梁启超对这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留有深刻印象,后来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后面写道:“以子之才,无论研究文学、科学,乃至从事政治,均大有成就,但切望勿如吾之泛滥。”爱才之情溢于笔端。
潘光旦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光华、大夏、沪江、东吴、暨南、复旦、西南联大和清华教授,著有《优生原理》《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并翻译了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论》等。潘光旦在家中辟有一室专藏家谱,潜心研究,有朋友送上一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1941年,潘光旦参加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后来的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解放后出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直至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农业现代化先行镇
罗店的园田化建设很有名气。1978年罗店公社实施《农村十年规划》,从月罗路起向北,每500米挖一条河道,每250米铺一条明沟,每125米筑一条机耕路,纵向亦以潘泾为准,开挖荻泾并修筑罗溪路、集贤路、罗泾路、罗东路、毛家路,还搬掉259个自然宅,填没旧有宅沟河道,平整旧有水道,使22.97平方公里内农田尽成方格形,成万亩地联成一片,全部由泵站控制水位,涝则排入河内,旱则灌入田内,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农民均迁入就近安置在河路交汇处的新村内。集镇建设也开始启动,镇区面积也不断扩大。
1991年,罗店镇被评为“农业现代化先行镇”。1996年3月1日,宝山区蔬菜现代化园艺场开始在罗店建造,同年8月即运行,它是上海市工厂化农业示范基地之一,是生态农业示范区。这里,大型禽畜场的粪尿经过处理,发酵后转化出沼气,再用这些沼气为蔬菜温室加温。一万头猪的猪场,可日产沼气1200立方米,可供该场生活用气及温室使用。园艺场种植以无土栽培为主,建造了系列化温室,包括初级的“环棚”“单栋温室”及“联栋温室”以至“大型薄膜温室”,后来又添置了韩国的“节能式无支柱多层膜覆盖温室”。除通过沼气加温与机械排风调节温度外,还采用微细塑管注水和喷雾式注水,以对作物供水和保温。施肥与供水同步,肥料即混入供水中,在科学控温管理下,作物生长在同一环境中,就会同步成长,达到农业工业化要求,同时还可以蓄水池承接温室顶上的雨水,作温室供水用。该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设有800立方米冷库一座、40尺低温冷藏集装箱两个及2000平方米蔬菜加工车间一所,进行蔬菜加工,所产蔬菜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及日本。无土栽培温室保证了蔬菜的无毒,是令人满意的放心菜。
1993年,罗店镇办起了占地60亩的太和特种动物繁殖场,引进肉用孔雀及非洲鸵鸟。罗店镇早在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就闯过了亿元关,成为郊区较早的“亿元乡”之一。全镇80%以上的村委会已实现了林化网农田,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6.3%,有花园单位4家,为“上海市绿化示范镇”。
2001年,罗店镇入选上海市试点建设的中心镇——“一城九镇”之列,逐渐重塑“金罗店”的辉煌。
总投资超千亿元项目集中落地、开工!宝山区“开年第一会”,聚力打造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营商环境
用生态网络串联城市生活,“美丽城区”的幸福密码藏在这片湖!
解锁20分钟“精神快充”,快来宝山这座公园治愈一下吧~
通讯员:黄玮
编辑:陆天宇
资料:上海通志馆 金罗店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