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文娱崛起背后,这届年轻人开始影响世界。

文丨Jennifer 编丨Lulu

今年春节档,最疯狂的电影莫过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截至2月7日 21时,票房(含预售)突破 67.922亿,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眨眼间,我们就见证了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万众瞩目之下,哪吒还成功出海!据悉,《哪吒2》在北美地区的IMAX超前点映,预售票被爆抢,洛杉矶多影院IMAX票基本售罄。


连同第一部作品,《哪吒》系列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00亿。爆款背后的关键人物,杨宇(外号饺子),也成了百亿导演。


《哪吒2》好评如潮,网友表示已经开始期待第三部

说起这位80后导演的人生,简直比电影还精彩。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像极了杨宇自己的人生写照。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所有作品都有作者自己人生经历的映射,就像哪吒身上也有自己的影子。

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到半路出家的“动画狂人”,杨宇的人生,又何尝不“疯魔”?

他也和哪吒一样“倔”,哪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偏见,始终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被外界左右。


图自《鲁健访谈》

如今,顽童归来,成为百亿导演,更成了国漫崛起的引路人。

扭转乾坤之间,他的故事,也给当下这个充满迷茫和焦虑的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注脚。


放弃医科背景,

踏上动画制作的“不归路”

扬宇,四川泸州人,是一位半路出家的80后导演。

父亲是泸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母亲是该医院保管室的保管员。医生家庭出生的他,几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医药专业,并于1999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

然而,自幼在美术方面颇具天赋的杨宇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医学上。

大三那年,朋友推荐了一款三维软件MAYA,好像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他陷了进去,天天对着电脑,踏上了自学动画的“不归路”。

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杨宇,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入一家数码影视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

由于无法施展拳脚,一年多后,他又辞去了这份高薪工作,回家闭关,专注自己的动画创作。

足足闭关3年半后,他的第一部获奖动画《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


这部时长16分零9秒的动画短片,没有一句台词。讲述的是:战争中敌对的两名飞行员在空中展开激战,飞机坠毁后一同流落荒岛,从互相残杀到相濡以沫。救援船队到来后,他们放弃登船,选择了在孤岛与世无争的生活。

无论是画面、情节还是寓意,在当时国内动画市场都很罕见,瞬间引来动画影迷的热捧,斩获国内外30多个奖项,甚至被冠上“华人最牛动画短片“的头衔。


自此,28岁的杨宇可谓一战成名。

走红后的他,和朋友成立了成都“饺克力”动画工作室。

可此后整整五年的时间,他都没有遇到合适和靠谱的投资方。但他始终有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动画原创方面有所建树。

在这段“空档”里,他一边接商单和外包养活自己,一边以继续学习专业电影制作,沉淀和积攒自己的能量。

“为了维持公司运作,我们不停地找项目,但我从未放弃做有影响力的原创动漫人。”

2011年,杨宇在光线影业的支持之下,正式开启全新的剧本创作。他将目光投向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哪吒,但不同的是,他决定打造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哪吒形象。

于是,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一个双手插兜、带着黑眼圈,颠覆传统的影响的哪吒亮相登场,一下子引爆了市场。


这部电影经过长达近5年的打磨,甚至有特效师因为申公豹毛发太难做而辞职,没想到入职新公司后也躲不过《哪吒》项目,继续给申公豹做毛发特效。


最终,电影以50亿票房收官,成为国漫崛起的里程碑。

辉煌的成绩背后,也有批评声。比如在剧情、人物塑造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有人说导演还很青涩。结果阔别五年,全方位升级的《哪吒2》王者归来。

这背后,是杨宇继续用死磕的精神来打磨续作,像对待艺术品一般精心雕琢。

在这部电影里,角色数量翻倍,单个镜头打磨超过3年。不仅原有角色重新创作,还加入了很多新的角色。

杨宇说,自己也没想到《哪吒2》会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本以为三到四年能做得完,“但后来我们还是觉得宁缺毋滥,宁愿做到自己最满意,而不是要赚快钱。”


作为两部爆款动画的制作者,杨宇堪称国漫崛起的引路人。

他一直憋着一口气, “如果大家都喜欢外国的动画作品,这对于国内搞动画的人来说,是件挺丢脸的事情。这样下去,我们的行业也会逐渐消亡。”


“啃老”三年,顽童终于成就梦想

随着《哪吒2》的各种话题不断涌现,导演杨宇也登上热搜。前几日,#哪吒导演回应啃老三年#的词条,还登上热搜第一。

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回应了“啃老”这一话题。

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出去工作,而是闭关在家,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啃老”度日。

他自嘲说,“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杨宇追求动画梦想的这条路上,来自家庭的信任和包容,简直是无条件的。

所以后来,他几乎第一时间想到了做哪吒这个题材。“因为哪吒身上,有很多我个人的影子和投射。“

在《哪吒》电影的评论里,有网友说,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殷夫人,面对一个“天生坏种”的孩子(电影中哪吒为魔丸转世),没有指责、没有放弃;哪怕要抵抗全世界的偏见和误解,也要用全部的爱去陪伴。


还有人说,太理解这样的剧情安排了,因为杨宇的背后,确实站着这样一位母亲。

杨宇从小喜欢画画,在读小学时,就想当一名漫画家,最喜欢的是《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大学考进了医学院后,他仍对动画念念不忘。

半路出家,转行动画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仅要自学三维动画制作,还要承受很长一段默默无闻的蛰伏期,过着没有收入来源的日子。

难上加难的是,就在杨宇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突然过世,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当杨宇决心辞职回家搞创作后,家里所有开支就全靠母亲每月一两千的退休金,还要拿出一部分支付房贷。为了省钱,母亲经常去超市买特价食品。

杨宇也在3年半的时间里,从没有离开过超出家4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形容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是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


那三年里,杨宇所有的娱乐,就是听评书、音乐,看电影、动漫,偶尔玩玩游戏。

“全是最低廉的娱乐消费,但网游不玩,太费时间和金钱,我家甚至网线都没牵,我要上网就去朋友家上,这样可以减少娱乐时间,减少社会浮躁气息的影响,还保证了用于动画制作的电脑系统的稳定性。我在娱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积累。”

令杨宇感激的是,母亲始终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她相信我在这一行能做出成绩。”


可究竟能否成功,什么时候成功,无人能知。就像哪吒动画电影里的一些实验性镜头,因为之前没人试过,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规划进度。

无论如何,母亲对他的支持,真正做到了“爱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她不求孩子毕业后要立马找到一份光鲜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是心甘情愿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样一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给了杨宇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底气。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他,觉得他在这一行干不了多久,他偏要像哪吒一样,逆天改命,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自己的命运。

后来,他将这份来自家庭的信任和包容,也倾注到了作品的改编里。

在哪吒系列电影中,“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传统神话故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哪吒的父母对他充满了包容与爱意。


杨宇说, “我的家庭是很和谐的,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所以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


国产文娱崛起背后,

这届年轻人开始影响世界

纵观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2015年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破圈作品相继出现。


国漫崛起之外,我们会发现,这几年,国内科技、文娱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涌现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从《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到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再到AI领域杀疯了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春晚《秧bot》背后声名远播的宇树创始人王兴兴……

他们身上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足够自信、富有创造力,不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尽可能打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他们不是追随者,而是引领者。

有趣的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有跨界背景。

比如,《黑神话》的制作人冯骥,同样是“80后中的跨界天花板” ,也是世俗眼中 “不务正业”的顽童。


《黑神话》的制作人冯骥

和杨宇一样,他也是半路出家,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他却称专业是自己“乱选”的,因为专业名字符合他对未知的幻想,让他联想到宇宙飞船里的人体冷冻舱研究。

学了以后才发现,想做到这么高端,起码要读到博士以上,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专业继续走下去。

他自幼喜欢阅读,上小学期间就展露出不凡的写作才能。作为网络一代的孩子,他从小对游戏充满向往。大学时因沉迷《魔兽世界》,甚至不得不向同学借钱度日。

大学毕业后进入游戏行业,他感受到的失望大于喜悦。和杨宇一样,他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希望用内容优质的单机游戏,让大家感受到游戏、文化的美,而不是生产“快餐食品”。

带着游戏行业积累的经验和资金,他终于在2024年推出了首部国产3A大作《黑神话》。


游戏上市3天销量即突破1000万套,创下单机游戏同时在线人数全球历史新高。国外玩家为了通关,甚至人手一本翻译版《西游记》,迎来了一波热血沸腾的“文化输出”。

想要实现梦想,靠的绝不仅是一腔热血,背后更是“漫漫修仙路”。

就像杨宇所说,想要打造出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死磕。做成一件事的基础,“热爱”和“坚持”必不可少。

“在漫长的独自作战的岁月里,我经常问自己,如果坚持了那么久,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怎么办?我的内心回答我,其实我已经得到了很多,创造的这个过程是独一无二的。”

冯骥也坦言,《黑神话》诞生背后,是无数次的如履薄冰。“最后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你想走到那一座山,就得忍受这样的过程。”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克服一种“自我轻视”的心魔。

杨宇在制作《哪吒》系列电影时,曾寄希望于海外顶尖制作团队,帮忙处理一些重要镜头。最后却发现,效果很不理想,还是要靠国内的团队来用心打磨和兜底。

“我们哪怕找的是一些顶级视效团队,因为接的是中国项目,对方经常会有傲慢和偏见,仅用三流的人员来完成我们的项目,根本不是创作的心态……”

陷入无援境地,反而激发了国内制作团队的潜力,逼自己克服内心的畏惧感。


回头看,杨宇发现,过去所仰望的那些高山、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视觉效果,其实是可以死磕出来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当然他也承认,国内现有的影视工业技术,离国外顶尖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仍需要不断学习。

对于文化输出这件事,杨宇、冯骥等新一代文艺创作者相信,比起迎合海外观众,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而传统文化作品想要成功,必须要有更高的品质追求。国风标签,并不是免死金牌。

“我们只有先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国内观众满意,总有一天它会诞生新的内涵、新的灵魂,让全世界都来欣赏它。”


好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充斥着躺平和焦虑,却也是一个呼唤弄潮儿的时代。

无论是一部部国漫电影、国产游戏的风靡,还是字节跳动、小红书、DeepSeek的成功出海,都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和机遇。

在这之前,摆在当下年轻人面前的重要一关,或许恰恰是对权威祛魅,不迷信、不盲从,勇敢踏出第一步,去表达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正所谓,“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浏览)

1.《泸县小伙闭关3年半,动画“大西瓜”蹿红网络》,泸州晚报(川江都市报)

2.《带领1600余人团队,耗时近5年,这部泸州人导的“哪吒”一鸣惊人》,川江都市报

3.《导演饺子:与哪吒“死磕”五年》,红星新闻

4.专访《哪吒2》导演:创作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央视鲁健访谈

6.冯骥:重走西游;央视面对面

7.独家对话《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新华网

8.《哪吒2》即将登陆北美,海外“抢疯了”;环球时报‍‍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微信:waitan20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