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浩
山西岱庙天齐殿选材图。彭明浩供图
我国古代建筑的首要特征是“以木材为主要构材”,然而长期以来,除“北松南杉”的大体印象外,我们对我国古建筑究竟使用了何种木材并不十分清楚。
山西南部是我国早期建筑保存最多的地区。长治、晋城、临汾、运城这4个市约存元代以前木构300座,占我国早期建筑的一半有余。借助“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修缮的机会,我们发现,这一地区的建筑选材在金元时期发生了巨大转变。
通过40余处相关建筑案例的系统考察,可以发现金元时期山西南部古建筑一改唐宋以松木为主体木料的传统,大量使用杨木,也普遍使用槐木、榆木、栎木、椿木等木料。以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创建的万荣稷王庙大殿为例,松木是该殿普遍使用的材料,反映了松材作为早期建筑的良材被广泛使用,而除此之外,该殿斗拱中所有的节点构件——斗,均使用槐木。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山西南部,也见于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与北宋晋祠圣母殿,可见这是当时匠人的共识。
这种选材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松木劲直,是建筑营造活动的优先选材,但积年方成大料,随着人们大量采伐,建房、烧炭,唐五代时期山西南部大多数丘陵、近山地区的松林就已遭到破坏,至宋,大部分地区“松山大半皆童矣”。由于松林资源的减少,人们不得不选用日常常见的乡土树种。而这一地区,杨、榆、槐、椿最为普遍,它们生长能力强,易于选取,但分布零散混杂,不易于批量砍伐加工,因此建筑选材上材质规格不一、比较繁杂。
乡土树种代替松木,给这一地区的建筑带来了两点明显变化。一是结构做法的改变。宋代以前,建筑主体构件选用松木,其树干通直,适合加工为断面是长方形的规整构件。由于选材较为单纯,各构件断面尺度相当,逐层向上叠累,无明显主次之分。金元时期,大型承重构件如柱、梁、额等改用杨木,为了弥补杨木质软易腐等材性上的欠缺,尽可能保留材料原来的体量以增大受力,构件变得粗大壮硕,断面尺寸为拱、枋等其他构件的数倍,斗拱在建筑中的结构功能逐渐弱化,形成了较为简练、直接的主体框架。这直接影响到了明清建筑的结构体系。
二是施工方式的改变。工匠不再将大材加工为方直构件,而是顺应树木的自然走向,保留了大量弯材。且由于选材杂乱,即使同一排檐柱,柱径也会有大有小,同一列梁架,梁身也会有弯有直。这导致与这些主体构件交接的辅助构件都需灵活调整。
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榆为下也。”现存山西南部历经七八百年的金元木构尚保存大量杨木构件,也说明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就杨木的背后,是我国传统工匠基于其材料的特性,所采取的适应性加工和改造手段,甚至为此调整了结构做法和施工方式。
良材难觅,杂木也可充用栋梁,但更依赖良匠的拣选和加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8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