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话题特有意思,美国那些“洋抖难民”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这件事可把印度网民给酸坏啦

他们满脸疑惑,自家也有“印逗”“小橙书”这些山寨版APP,怎么美国网友这么不识趣,也不来看看?

这背后的故事比电视剧还要精彩,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唠一唠。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2020年,莫迪大手一挥,直接封禁TikTok。这一禁,可是给印度的互联网平台带来不小的动荡。

一夜之间,印度的谷歌应用商店瞬间热闹起来了,一大批山寨TikTok的短视频应用如雨后春笋版冒出来

比如说Mitron,这个名字在印度语里有“朋友”的意思,本想着靠着亲民的名字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可它的界面设计和功能布局完全是 TikTok 的翻版,连视频的滤镜和特效都像是直接复制粘贴的。



相似的界面,毫无新意的内容,大量模仿TikTok热门视频的低质量作品,这些山寨版APP里就有号称印度版小红书的“小橙书”。

其实刚开始这些山寨APP的日子过的相当滋润。下载量轻轻松松破亿,月活用户也能达到数千万。

这让资本家们发现了商机,盯着印度这块蛋糕,眼睛都红了,纷纷下场投资。

这其中少不了知名投资机构红杉资本,毫不犹豫地向多个印度本土平台砸下数千万美元,认为总能压中一个爆火的APP吧,满心期待着能大赚一笔。



可是现实给了他们狠狠一巴掌!

到2023年初,Mitron因为隐私政策不透明,被爆出大量收集用户数据,还被发现内容审核形同虚设,充斥这大量低俗、暴力内容,用户纷纷卸载。

其他APP也因为重复、单调、缺乏创新的内容和定位不清晰的商业合作而陷入运营困境。“小橙书”也没能幸免。

为啥这些山寨APP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创新。

它们像一群只会抄作业的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

就拿“小橙书”来说,界面布局和小红书几乎一模一样,可是里面的内容却乱七八糟,全是低质量的模仿内容。

小红书上流行的没事探店分享,在小橙书上变成简单的饭菜拍照,没有任何对口味和环境的描述,简直让人倒尽胃口。



变现困难也是印度山寨APP崩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广告投放杂乱无章,不仅有给用户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引起了用户反感,导致广告商纷纷撤资。

没有了资本的投入,山寨APP像一座大楼顷刻倒塌。

大量印度用户转头投向更成熟的美国平台,如 Instagram 和 YouTube 。

毕竟,谁不想用一个内容丰富、体验良好的平台呢?



咱们再来唠唠印度网红博主,那可真是“人才辈出”!

就说那位油管上有 20 万粉丝的印度女博主,来中国旅游时,一系列操作堪称 “迷惑行为大赏”

她在十字路口拦公交车,上车不给钱,还没到站就吵着要下车,仿佛整个世界都得围着她转。

去咖啡店,拿着 100 印度卢比,非要买 30 多块钱的咖啡,那架势就像在说她的钱是 “世界通用货币”。

看到中国女孩的共享单车,直接抢走,连句谢谢都没有,素质简直低到尘埃里。

更离谱的是,她还印度式横穿马路,对中国饭菜各种嫌弃,还要求印度网友来中国自备食物。

全程那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真的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她把这些经历剪辑成视频发到网上,结果被国内外网友一顿猛批,可她还一脸懵,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印度用户在社媒平台的奇葩行为同样让人一言难尽。

很多印度男性网民看到其他国家的女性小网红就表现的十分下头,言语轻佻,行为不端,这让很多用户对印度用户群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曾经有一位来自韩国的美妆博主,在 YouTube 上分享化妆教程,评论区里就有不少印度男性用不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论,甚至对博主进行人身攻击,简直不堪入目。

不仅如此,印度网民廉价的民族自豪感简直“溢出屏幕”。

“我爱印度”之类的内容动不动就能获得几十万赞,可这种自豪感过了头就变得盲目自大。

印度用户的这些“特点”还 “毁掉” 了不少平台。

曾经高质量的问答平台 Quora,如今被大量低智问题和回答充斥,内容质量一落千丈。

比如有人提问 “印度的飞饼是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回答里也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夸赞和吹嘘,完全失去了问答平台应有的理性和深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橙书”想要发展起来简直难如登天。

即使没有美国平台的竞争,就凭印度用户的这些“特点”,“小橙书”也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