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近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引人瞩目的行政命令,对国际刑事法院实施严厉制裁,指责该机构 “针对美国及其亲密盟友以色列采取非法和毫无根据的行动”。这一举措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该行政命令规定,对协助国际刑事法院对美国公民或盟友进行调查的个人及其家人实施财务和签证限制。特朗普是在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时签署的这一措施,为此次访问增添了更多复杂的政治色彩。
去年 11 月,国际刑事法院以内塔尼亚胡涉嫌在加沙犯下战争罪为由,对其发出逮捕令,然而以色列方面对此予以坚决否认。与此同时,国际刑事法院还对一名哈马斯指挥官发出了逮捕令。白宫周四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情况说明书严厉指责位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称其同时发布逮捕令的行为,在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制造了 “可耻的道德对等”。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强调,国际刑事法院最近的行动“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使得美国人面临 “骚扰、虐待,甚至可能被逮捕”的危险。该命令还指出,“这种恶意行为反过来威胁到侵犯美国主权,并破坏美国政府及其包括以色列在内的盟友的关键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工作”。此外,报告补充道,“美国和以色列都是蓬勃发展的民主国家,两国军队都严格遵守战争法”。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并非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坚决拒绝该机构对美国官员或公民行使任何管辖权。白宫方面还指责国际刑事法院限制以色列的自卫权,同时指责该机构忽视伊朗和反以色列团体。
回顾历史,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就曾多次批评国际刑事法院,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对该机构进行制裁。当时,他对正在调查美军是否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的国际刑事法院官员实施了制裁,不过这些制裁已被拜登政府解除。上个月,美国众议院虽投票批准国际刑事法院,但该法案在参议院遭遇失败。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于 2002 年,是在南斯拉夫解体和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之后成立的,旨在调查所谓的暴行。目前,超过 120 个国家已经批准了《罗马规约》(构成国际刑事法院),另有 34 个国家已经签署并可能在未来批准。但美国和以色列都不是《罗马规约》的缔约国。作为终审法院,国际刑事法院只有在国家当局不能或不愿起诉时才会进行干预。
拜登总统任职期间也对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发出的逮捕令表示强烈不满,称此举 “令人愤慨”,并强调以色列和哈马斯没有任何可比性。
在特朗普签署最新行政命令之前,他于周二与以色列总理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美国 “接管” 加沙、重新安置巴勒斯坦人口、将该地区变成 “中东里维埃拉” 的计划。
这一计划一经提出,便遭到阿拉伯领导人和联合国的强烈谴责。然而,美国总统周四在其 “真相社交” 社交媒体平台上再次重申了这一想法。特朗普写道:“战斗结束后,以色列将把加沙地带移交给美国。”
他还强调该计划将涉及重新安置巴勒斯坦人,并且不会派遣任何美国士兵。不过,他的帖子没有明确说明是否会邀请巴勒斯坦领土上的 200 万居民返回,对此官员们急忙做出解释。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周三表示,任何流离失所都是暂时的。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也表示,根据该提议,加沙人将在重建期间 “暂时” 离开。
特朗普签署这项命令之际,内塔尼亚胡继续其华盛顿之行,并在国会山会见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期间,以色列总理还向特朗普赠送了一台金色传呼机,这份礼物指的是去年 9 月以色列使用装有炸弹的通讯设备对真主党进行的致命行动,此次袭击造成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以色列称,此次袭击只针对伊朗支持的组织成员,但黎巴嫩官员表示,受害者中也有平民。
特朗普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制裁措施,不仅反映了美国与国际刑事法院之间的长期矛盾,也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多变,未来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发展将持续关注,世界动荡的局势目前看来依旧不减。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