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威海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深化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以改革精神、务实举措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锚定方向,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重要改革举措,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加强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部署,进一步为社会工作找准服务中心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
中央、省委有部署,威海见行动。近年来,威海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连续三年把大抓基层作为全年工作主线之一,出台大抓基层20条措施、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16条措施、改进信访工作10条措施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全省率先探索产业链党建做法,一体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专项整治行动,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威海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威海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2024年4月,威海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同步组建,全市社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推动建立党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优化“两新”工委运行机制,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健全。
全市社会工作系统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思考谋划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新就业群体。
凝“新”聚力,激发新兴领域红色动能
威海聚焦扛牢压紧党建主体责任,发挥“两新”工委的统筹协调、具体推动作用,压实部门“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职责,强化镇街和村居属地推动责任,构建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党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如今,遍布经区的169处“经邻驿站”,为包括快递员等群体提供“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截至2024年底已经帮助解决问题、提供帮助8.5万次,相关经验在全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交流。
按照“抓点强线、抓链扩面”的思路,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有效路径。
点上,坚持“分类指导、分级推进”,在新兴领域新发展党员960名,新组建党组织736个,重点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92.9%,较2023年年底提升52.8个百分点;
线上,开展“一行业一品牌”活动,探索建立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厘清563家市管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和行业管理党建责任;




链上,突出“一链一策”,持续提升打印机、碳纤维、纺织服装产业链党建实效;
面上,强化“区域化党建”理念,成立23个园区、商圈等区域化党组织,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企业和商户工作。
 




持续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先后出台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群体的权益保障措施,面向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持续开展“十个一”暖心服务,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同城配送货车司机群体党建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同时,强化党建带群建,出台党建带妇建推进妇联组织全覆盖的意见,为9902名新就业群体购买暖“新”保险。
大抓基层,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威海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着力顺体制、夯基础、促创新,加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




走进环翠区鲸园街道朝阳社区,在醒目位置摆放着《村(社区)出具证明正负面清单》,包括20项不必出具的负面清单,9项应当出具的正面清单。《印章使用记录本》上明确记录了盖章时间、具体使用事项、申请人、经办人等详细信息。
“社区万能章”从繁至简的“瘦身”过程,是我市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的生动实践,我市打造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专项整治样板,清理规范工作事务、明确规范挂牌标准,缩减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围绕“人、权、责、利”等8方面突出问题,全环节、全过程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形成重点任务清单。
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专项工作有机结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在全省率先全部销号,我市在全省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相关做法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推介32次,成功入选全省防范非法集资纳入基层治理工作试点市。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2024年,全市新招聘社区工作者198名,总数达到3812名,提前一年完成省定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不低于18人的任务,持续健全完善定期招录、动态补缺、周转调剂和跟踪培养等制度,全面实行“3岗18级”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凝聚民心,构建服务群众常态机制
 
 聚焦信访、人民建议征集、志愿服务等工作,威海持续推进信访法治化,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以社区为主阵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全力汇民意、集民智、解民忧。
威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探索推广“海上枫桥工作法”,着力推进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持续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协调联络、日常征集共商共办、专题征集闭环办理、评价激励等机制,创新“信用+人民建议征集”模式,更好地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我市被确定为全省人民建议征集试点市。
在威海市文登区小蚂蚁社工服务中心,5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由原来政府的帮助和重点关注对象,转变为为政府分忧的志愿者。有的社区矫正人员还成为了“志愿达人”“普法主力”“优秀调解员”,还有的加入了蓝天救援队,实现了从“负能量”到“正能量”再到“大能量”的跨越。小蚂蚁社工服务中心参与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司法部选为新时代丰富“枫桥经验”内涵的典型。




威海深化“党员+志愿”“社工+志愿”“信用+志愿”联动融合机制,把志愿服务与主题党日、“双报到”等结合起来,打造志愿服务微实事项目300余个,创新“志愿伙伴”招募计划,探索志愿服务保险、信用积分通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全市志愿者总人数达到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每3人就有1人是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达到9419支,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救灾救助等大战大考中冲锋在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志愿服务理念。2024年山东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威海启动,我市4个项目获奖,其中“蓝色守护”保护大天鹅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金奖。




站在新的起点,威海将锚定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市”目标任务,持续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各层面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运行高效的社会工作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保障。(来源:威海市委社会工作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