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厚植“含绿量” 提升“含金量”——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张骁
新春肇始,运河水畔。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流动和忙碌中尽显生机与活力。自2024年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一年来,这座“未来之城”厚植生态产业“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展现持续见新的城市靓卷。
人在岸上走,鸟在水中戏,这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地的“赏景日常”。生物多样性是反映区域生态成色的“一面镜”。据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监测,在近一年的全区鸟类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中,共记录鸟类289种,包括首次在通州区“露脸”的北棕腹鹰鹃、阔别近一个世纪“回归”的斑脸海番鸭。
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如今的城市副中心河道水质、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实现百姓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量居民将这里视为滨水骑行、周末露营的“首选地”。
优美生态背后,是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努力。走进落成不久的北投大厦,屋顶有光伏发电、地下有热泵供能,建筑每年减少碳排放1220吨。在运河园、帅府园等老改项目,老住宅同样“可持续运行”,每年可减少30%能源成本。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晓峰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在京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标准,“十四五”期间建设装配式建筑251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近63%。下一步还要积极谋划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等,形成数据化项目库。
沿着大运河北上,在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运河商务区,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额突破1.1亿吨。
近3年,城市副中心蓄足绿色产业发展动能。在先进制造领域,新能源汽车、交通设备产业已成主要细分产业,医药健康、新材料研发等也稳步发展为支柱性产业,并培育出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产业结构优化显著。
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三大文化设施,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市级行政办公区,北京环球度假区100%绿电供应。织密地面公交线网,开建区域首条轨道交通线路,有序开展共享电单车试点运营……本地居民出行选择日趋低碳多样。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透露,2025年,“未来之城”还将在绿色发展上推出更多新举措。
年内,绿色节能成效突出的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将实现完工,进一步缩短“轨道上的京津冀”时空距离;六环高线公园将启动建设,不仅能将区域绿化率从50%提升至80%,还将布局200余处公共活动场地供市民休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