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AI圈和科技圈都在关注一条动态,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集团副总裁,向吴嘉汇报。这则消息在多个专业媒体和社区论坛刷屏。

吴嘉是阿里巴巴“少壮派”高管,打造了“阿里四小龙”之一的夸克,有丰富的C端产品研发经验。目前吴嘉在阿里集团专注探索阿里AI To C端应用的业务,统管夸克、通义、天猫精灵等AI产品。许主洪的加入,可以视为阿里巴巴对AI To C的一次重要布局。

许主洪在人工智能工业界和学术界拥有超20年经验,被斯坦福大学评选为“全球前1%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他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担任教授,也曾担任全球最大企业软件厂商Salesforce集团副总裁、亚洲研究院创始院长。他发表的300余篇人工智能顶级学术论文,引用量超过5万余次,其中多篇“多模态预训练”主题论文影响力很大,论文引用数位列当年全球前五,其提出的预训练策略有效降低成本,深刻影响了全球大模型研发。

一般而言,单篇人工智能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1000次就已经能证明影响力,许主洪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000次的有十多篇,其中两篇BLIP系列论文累计引用过万,可见技术实力雄厚。

许主洪将专注于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这些工作会进一步增强阿里AI To C业务的基础模型能力,提升阿里巴巴AI应用C端产品在模型结合应用的端对端闭环能力,并拉高阿里AI To C业务的天花板,产生更多AI应用的想象空间。

阿里AI加码C端

“已经非常明显了,阿里巴巴正在加码AI To C的人才与资源投入,今年阿里会在AI To C领域大干一场。”观察近期阿里AI业务的动态后,人工智能行业专家李辉达这样判断。

去年12月至今,阿里在AI To C领域动作频频。

2024年12月18日,阿里旗下AI应用“通义”正式从阿里云分拆,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

2025年1月22日,阿里巴巴智能互联事业群旗下的天猫精灵硬件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工作,他们将探索包括AI眼镜在内的新硬件方向。这一融合旨在利用双方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推动AI硬件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2025年2月6日,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加盟阿里巴巴,出任阿里集团副总裁,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

至此,阿里AI To C业务形成了以夸克为代表性的C端应用,覆盖从生产力工具、智能对话产品到AI硬件的多端布局。许主洪的加入,更体现了阿里对AI To C业务的投入和重视。

此前,业界关注阿里巴巴AI进展更多是在基础模型能力方面。李辉达提到,阿里通义的开源模型在国外评价很高,并不逊色于DeepSeek。相比而言,阿里巴巴的C端产品尚未充分发力。近期阿里巴巴在AI C端应用领域的各项调整和进展,意味着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将其AI C端业务“拧成一股绳”,力求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抢占更多先机。

互联网评论人阑夕则认为,阿里巴巴近期种种动作,展现了其在AI业务上打到最后的决心。

夸克处于C位

从目前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阿里AI To C已经有三块明确业务,分别是夸克、通义和天猫精灵的AI硬件。其中,夸克无论是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业界口碑,均处于业界领先位置。

易观分析今年1月发布的《2025年AI产业发展十大趋势》报告显示,夸克位居中国AI应用活跃用户榜单第一,同时成为唯一一款00后年轻用户数量占比超过50%的AI应用。排在其后的,是豆包、百度文库和Kimi。

当前C端AI应用被人诟病较多是用户黏性较差,但夸克不存在这个问题。据量子位智库数据统计,夸克的三日留存率超过40%,相比之下,同期市场上备受瞩目的豆包和Kimi的留存率约为25%。而从新增累计下载量来看,截至2024年底,夸克突破3.7亿,而被视为增长最快的豆包也仅有2亿下载量。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用户对夸克AI能力的认可。

在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夸克被称为超适合打工人、大学生的AI神器。与其他AI产品相比,夸克最鲜明的特色是能落地,它不会特意强调它的AI性能,但用户日常使用的搜索、写作、PPT制作、文档扫描等功能,已经全面深入应用了其大模型能力。另外,与豆包、Kimi等产品相比,夸克的AI智能助手属性更明显,能让用户在想用的时候立刻想到夸克,从而与其他AI产品做到了差异性竞争。

当下,AI应用领域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作为阿里巴巴领跑AI应用赛道的代表产品,易观分析认为,夸克未来还能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其在持续扩大用户规模基础上,更加验证自身稀缺性,从而形成更强的用户粘性。

2023年11月,夸克发布夸克大模型,之后2024年至今,夸克持续更新、升级其AI能力,与国内同行相比,无论是迭代速度还是质量,都数一数二。

2025年,夸克的AI进展仍在继续。1月16日,夸克升级品牌Slogan—“2亿人的AI全能助手”,亮出加速探索AI To C应用的全新业务态势。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把夸克明确为代表性AI C 端应用,围绕其布局整个AI To C业务。未来,阿里巴巴将倾注更多集团资源,在产品形态上探索更多产品方向,同时增强整个业务的基础模型能力。

未来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此次除许主洪加盟阿里巴巴外,阿里AI To C业务也正在组建顶级AI算法研究和工程团队,吸引大量业内优秀人才加盟。

无论是多模态还是Agents,与阿里巴巴AI To C都有较大的结合空间。

“短期能看到的应用前景是,给通义App加上多模态能力,语音聊天能力等。”李辉达认为,这些对阿里巴巴而言肯定不够,未来阿里巴巴的C端AI应用也可能会做更多面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产品,比如面向年轻人的二次元产品,面向小朋友的儿童教育产品等。同时,通义系列产品还可以拓展到更多细分场景,比如医疗场景下,用多模态模型融合医学影像、基因数据和临床文本,支持个性化诊疗方案生成。教育场景下,结合图文、视频和语音的多模态教学助手,可动态适配学生学习风格,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对于定位为“2亿人的AI全能助手”夸克而言,多模态以及Agents能力都能进一步提升产品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多模态的语义对齐能力,能使AI理解复杂场景中的隐含关联,比如识别图像中的隐喻或情感表达。

多模态和Agents也能为阿里巴巴的AI硬件提供助力。多模态的特色之一,就是能实现多维之间的感知交互,能够落地更多样化、更复杂的任务需求,最终实现AI在更多终端和硬件的落地。

当然,目前许主洪刚刚加盟,多模态的基础研究也刚刚开始,未来会出现什么AI产品,仍未可知。不过,夸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AI产品能力,也积累了“先找到靶子再射箭,而不是先射箭后画靶子”的成功逻辑。这种成功经验可以复用到后续出现的C端AI产品上。

可以期待,阿里的AI To C将会出现更多面向用户的、拥有强大模型能力支撑的AI新产品。当新产品得到初步验证后,叠加阿里巴巴的大模型能力、资源匹配能力等,阿里巴巴AI To C的未来将非常值得期待。

正如中信建投证券传媒首席分析师杨艾莉所说,今年春节后,随着DeepSeek激活创新竞争,AI应用迎来“安卓时刻”,有用户有产品能力的公司,仍将“赢在起跑线”。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手握高粘性+大DAU产品,叠加强产品能力,在第二阶段的应用、场景等领域,用户数+产品力+商业变现能力,将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阿里巴巴】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