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干部说:有督查组调研基层减负工作,当地干部加班两周准备减负材料!
碧翰烽/文
很多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
据人民日报日前报道,一位基层干部曾讲过这样的身边事:有督查组到下面调研基层减负工作,当地干部为准备减负材料,加班两个星期才完成。调研考核只重视材料,只会加重形式主义。规范统筹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办法,减少考核频次,方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
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当然是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最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办好,也要防止减负工作成为又一种形式主义、又一种负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最为担心的是一些工作思维和惯性已然在某些地方和干部心中固化。
也就是说,一些工作当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和问题,同样也可能在基层减负工作当中出现。比如开会、发文、台账、资料、督查、检查、考核、问责,等等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复制的,其中的形式主义也是可以复制的。
就像上述基层干部所讲的调研工作,虽然说调研的是“基层减负”工作,但是采取的套路俨然又是形式主义的套路。为什么?甚至可能已经是习惯了这种做法,说不定深陷其中还不自知。
怎么开展调研?毛泽东主席早就专门提到过调查的技术:比如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参加,包括人多人少要看调查人的指挥能力;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身出马,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要深入调查;要自己做记录。
从这些调查技术当中可以发现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讨论。通过座谈会、走访访谈等形式开展;二是务实。要找准调查对象,要有具体提纲内容,要深入一线调查;三是亲自。亲自开展实际调查、不能单靠材料,亲自做记录、不能依靠他人。
而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调研工作已然成为形式主义。比如,反复折腾调研方案,无非就是一个日程安排,恰恰又不是在调研纲目方面进行反复讨论;比如,有的调研像跟团旅游,时间卡到几分几秒,队伍庞大,走马观花;比如,有的调研不是听大家说,不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不愿听不同意见;再比如,有的调研就是在那里念稿子,说空话套话,缺乏充分真实的口头讨论。
尤其是,有的调研就是要基层提供材料,发言要材料,情况要材料,甚至是最后的调研报告也要基层提供初稿或正稿。这一点让基层比较苦恼。
一方面,基层不擅长写材料,更不擅长进行总结提炼,有乡村干部就坦言,让他们干具体事可以,最怕的就是写材料。另一方面,上面的调研是一个接一个,个个都要材料,那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再一方面,只要所有调研都用上了书面材料,反而会缺少了更多的真实情况和干货,因为有些情况明显是“书面不如口头”。为什么调研要多讨论?真正的讨论就可能是口头发言,口头反而容易说实情。
还有一种调研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名为调研、实为督导检查”。这也给基层带来更多负担。因为,只要是带着督导检查目的的调研,基层当然不敢轻视,更担心被发现问题。
如果是真调研,发现问题不要紧,可能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如果是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就不一样了,要整改,还可能问责。
所以说,抓基层减负工作,不能陷入思维惯性当中,要紧紧抓住”根子“,根子在上面;坚持”大道至简“,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拿基层减负调研来说,多到基层多听多看多访谈多讨论,问题和方法自然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