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天安门广场的正中央,巍峨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宛如一部凝固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诉说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这座意义非凡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揭幕,其诞生的背后有着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
英雄丰碑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代表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
毛主席亲自执锹铲土,为纪念碑奠基。
这一庄重的举动,象征着新中国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的崇高敬意,也拉开了这座伟大纪念碑建设的序幕。
当时,中央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
最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专家团队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梁思成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风格,有着自己的坚持。
他认为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同时又要展现出新时代的大气磅礴。
有一次讨论会上,针对碑顶的设计,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提出采用西方常见的尖顶造型,觉得那样更显高耸庄严。
梁思成却据理力争,他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庑殿顶为例,详细阐述了庑殿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中国历史、民族精神的契合度,说得绘声绘色,仿佛那碑顶已经呈现在大家眼前。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还是采纳了梁思成先生的建议,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碑顶设计,让纪念碑在展现庄严肃穆的同时,又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
林徽因当时身体欠佳,但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方案细节的完善中,尤其是浮雕内容的筛选和设计。
林徽因
她和团队成员反复翻阅历史资料,为了确定浮雕中某一个历史场景里人物的服饰、动作等细节,常常会和历史学家们争得面红耳赤。
比如在“五四运动”浮雕的设计上,对于学生们举的标语样式、游行时的队列形态,林徽因都要求必须精准还原历史。
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整个浮雕创作过程既严肃又充满了为追求完美而碰撞出的“火花”。
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汇聚了全国众多顶尖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等专业人才。
他们怀着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力求让这座纪念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从采选石料到雕刻碑身,从设计浮雕到最终的落成,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
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英雄精神的体现。
建成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其庄严肃穆的姿态屹立在天安门广场,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
永垂不朽
碑身正面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而背面则是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三段碑文,以时间为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同阶段英雄们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壮阔画卷。
“三年以来”指代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那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光明的决战,无数解放军战士和支持革命的民众前赴后继,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
“三十年以来”则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人民觉醒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鸦片战争,那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也是此后无数中华儿女为抵御列强侵略、挣脱封建枷锁而英勇斗争的起点。
可歌可泣
可纪念碑落成之后,有些人也对碑文的内容提出了疑问: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巨大,为何毛主席在碑文中,却反而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呢?
其实,这正是源于毛主席的大格局。
从表面上看,碑文没有直接提及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采取的是一种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立场上的宏大叙事视角。
它旨在纪念的是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而投身战斗、英勇牺牲的全体人民英雄。
这些英雄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有普通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也有爱国的军人、志士等等。
在筹备建立纪念碑之时,众多参与讨论的各界人士都秉持着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要体现全民族的抗争精神。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全民族共同抗争、共同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固然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但碑文中这种更具包容性的表述,是为了彰显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英雄们的共同功绩,强调的是民族整体的力量汇聚。
比如在鸦片战争时期,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展现出的坚决抵御外敌的民族气节,有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的英勇无畏。
当时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但这些抗争都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在抗日战争中,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外,国民党军队中的众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也进行了顽强抵抗,无数民众自发支援抗战。
这些都是值得铭记的英雄群体,碑文以一种统揽全局的方式将他们都涵盖其中。
在整个纪念碑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希望能以一种最能体现民族大义、最具历史包容性的方式来铭记英雄们,让每一个为国家奉献过的群体,都能在这座丰碑中找到归属。
而且,碑文的撰写侧重于凸显历史发展的连贯性。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划分,展现出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压迫、追求独立自由的一脉相承。
在讨论碑文的过程中,毛主席就意识到:如果特意在碑文中突出中国共产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流畅的历史逻辑,让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多聚焦于某一党派的作用,而忽视了历史上不同阶段抗争的相互联系和延续。
民族史诗
从1840年到1949年,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早期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还是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在为改变国家命运而努力。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完整历史拼图。
毛主席以及众多参与决策的人们认为,碑文中这种不单独突出某一党派的写法,有助于人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演进。
体会到每一个阶段的抗争,都是民族解放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且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更需要强调的是全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团结与奋斗,以此来凝聚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力量。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虽未直接出现“中国共产党”字样,但它承载着全民族共同的记忆与情感,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的至高礼赞。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顶天立地的巍巍丰碑》
北京日报《汤华臻:清明日,重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国史网《林徽因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对民族形式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