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菜市场的旅游爱好者们,会在每一个季度逛足一座城市最地道的菜市场后,码出一份货真价实的“菜市场旅游攻略”:最值得一逛的菜市场、当地独有的风味指南、阿公阿婆家传的本地食谱,以及只有“骨灰级玩家”才知道的特色文化体验。在一份份生动鲜活的攻略指南中,菜市场旅游的精髓逐渐浮现。
自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创立3、4年后,突破16W人的互联网青年群体将”逛菜市场“从原本略显小众的旅行方式,带火为城市旅游中年轻人最爱的打卡环节之一。截止2024年底,仅在小红书上关于“菜市场旅游”话题的笔记发布就有5万余篇,“去一座城市就要去它的菜市场”已成为旅游青年们心照不宣的深度城市体验。
童年港剧里的菜市场浓缩了对香港的最初记忆之一|©视觉中国
没有精致包装、没有固定价格,在菜市场攒动的人流里,抬眼尽是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蔬菜瓜果和腥味扑鼻却鲜活的河鲜海鲜;耳边交错着摊主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在气味和声音的浪潮中交汇出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底色。这群喜欢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最初多以自己所在的生活圈为核心,忙碌之余抽出一段难得的时间,在家附近的菜市场逛一逛,暂缓工作所带来的高压感。
在他们看来,“返璞归真”才是菜市场的可贵之处。童年记忆里才有的老味道和旧图景,不仅让现实生活有了慢一些、更真实的体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年轻一代于“互联网碎片化信息流”中日渐麻木的感官。
真正的市井生活在菜市场里|©视觉中国
作为具有城市生活最基本功能的民生场所之一,每一个菜市场都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货架内外,呈现出三餐四季的生活之道,以及在地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
恰如对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汪曾祺所言:“真正的市井生活在菜市场里——那是每天最有人间气息的地方,也是民俗、饮食文化的最直接展示。”
厦门海鲜市场|©视觉中国
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中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菜市场绝对是通往真实和惊喜的起点。与其说逛菜市场是旅游方式,不如说是年轻一代寻求真实体验性、个性化和治愈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加入逛菜市场大军中的年轻人,将菜市场的地图从家门口开拓至更多城市,以物美价廉、返璞归真的方式去感受每座城市所传递出的情感温度和文化深度。
1918年巴黎Les Halles区|©Jean Roubier
1918年Les Halles区菜市场正叫卖的香肠小贩|©Jean Roubier Via.Paris
2017年,120.7万吨水果和蔬菜正通过朗吉斯|© Emilie Chaix Via.Paris
19世纪末,法国文学家爱弥尔·左拉以巴黎著名的阿尔·勒哈勒市场(Les Halles位于巴黎大堂区)为背景创作了同名现实主义小说。这一被誉为“巴黎之腹”的老派菜市场汇聚着底层市民的真实图景和当地诸多特色食材,繁忙的景象让勒哈勒市场在当时就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和艺术家。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因城市卫生和交通安全问题,该市场被迁址巴黎郊外的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Marché International de Rungis),但巴黎大堂区至今依然承载着老巴黎人的深厚记忆,成为集购物、美食和娱乐于一体的巴黎标志性景区。
德国法兰克福小市场大厅M+F Gastro GmbH摊位|©kleinmarkthalle
长久以来,菜市场文化强地域性、人情味以及社会多元结构的呈现,让菜市场旅游在全球旅行者范围内展现出系统性需求。随意走进一家专门售卖旅游指南相关杂志、图书的店面或档口,都能找到职业旅行家撰写的“城市菜市场指南”。
荷兰鹿特丹拱廊市场|©MVRDV 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德国法兰克福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市场大厅(Kleinmarkthalle)吃地道的德式肉肝酱、酱瓜和香肠;飞往号称“菜市场中的凡尔赛宫”的荷兰鹿特丹拱廊市场(Markthal Rotterdam)边欣赏巨幅艺术投影画作边购买正宗的车轮奶酪;专门前往韩国首尔广藏市场大胆一试韩综常客生章鱼;还有泰国“最危险”的水上菜市场、主打西班牙特色海鲜的巴塞罗那La Boqueria传统市集等等,不同国家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浓缩了当地美食精华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菜市场。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艺术展|©视觉中国
尽管早些年国内老式菜市场多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菜市场所传承的风味和食材本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座城市的味觉、听觉甚至视觉景观。
进入2010年代中后期,随着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和上海蒙西菜市场等菜市场网红化改造,互联网时代下看似走向“夕阳”的传统实体产业竟“起死回生”。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城市也加入菜市场改造升级的行列中,在优化卫生管理标准的同时,结合当地民情民俗,令菜市场变得让年轻人更想逛、也更好逛了。
哈尔滨红专早市鸡蛋汉堡、冻梨|©视觉中国
从家门口一路逛到各个城市,年轻人乐于在大大小小的菜市场里发现最地道的风味和难得一见的民俗。华东的味美,云贵的奇鲜、西北的粗犷、中原的丰盈,一次菜市场之旅,就能令他们以意想不到的价格收获从舌尖到心头的美食乐趣和文化体验。
从2023年3月开始,淄博烧烤全网走红后,当地物美价廉的“八大局”便民市场也成为网红打卡地,大量游客涌入,仅节假日期间,日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2024年年初,哈尔滨的红专街早市也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前往挑战“100元连吃带买”。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特有的青头菌、 见手青、牛肝菌等|©视觉中国
集合了全国超全菌子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成为想要体验“云南试毒大会”游客的最爱打卡地,每至夏天便能在菜市听见全国各地的口音。喜欢海鲜的年轻人则会在东南沿海之旅中,专程拿出一两天奔赴温州东山岛海鲜市场和西浦中心市场,尝试与当地商贩疯狂砍价,彻底体验一把“海鲜自由”的感觉。
在最贴近当地普通人的生活场域里,一次直接的交易、一次交流闲谈,让“人间烟火气”五个字放大为真实、鲜活的感官体验。这不仅是关于饮食与城市文化的纵深发掘,更是一种高转速下现代都市所亟需的情感共鸣。
三源里菜市场入口处的Grid Coffee,设计|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许多资深菜市场游客见证了近几年花样迭出的“菜市场更新”之路。
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设计翻新已稍显“俗套”,菜场咖啡、跨界联名、时尚活动、艺术展览、甚至有些主打社区服务型的菜场还开展出“十块代炒”、“宠物看护”、“现买现涮的菜场火锅”等一众新型消费服务。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使得菜市场重新夺回大众注意力,而不仅是限于“菜市场爱好者”小众圈层的网络青年群体之中。
邱志杰“民以食为天”书法展|©视觉中国
2021年5月,艺术家邱志杰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举办了“民以食为天”书法展,近百幅与食物相关的古诗词、流行语、名言警句、菜谱与招牌,以书法的形式悬挂在菜市场的大小角落里。人们穿行在菜市之中,也与一幅幅书法擦肩而过。
尽管此次展览并非一次刻意的菜市场更新项目,而是邱志杰试图探讨书法艺术日常性的想象与尝试,却意外引爆全网,吸引络绎不绝的文艺青年重回菜市打卡拍照,一度被评为“2021年年度文化事件”。
杭州文二市场|©视觉中国
杭州文二市场
艺术与菜市场的意外结合,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当代年轻人对消费“文化内容”的特殊偏好。位于苏州莫干山路493号的文二菜市,在2023年经由设计师沈磊操刀改造后,成为年轻人“杭州旅游”最爱的打卡地之一。
强视觉化的设计感,不仅好逛好出片,更重要的是还是“一个真正的菜市场”:杭州本土的卤味干货茶馆面馆应有尽有,年轻人爱逛的咖啡店、面包店、创意市集、文创商店也囊括其中。即便是外地游客也愿意专程前往,体验杭州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独特文化氛围。
苏州双塔市集|©视觉中国
从苏州双塔市集改造,到西安建国门菜市场,当下的菜市场承担起传统农贸商品交易之外的更多功能,与其他商业形态相结合,在打破菜市场边界感的同时,也塑造出多元化的新型社会经济形态。
无论是旅游爱好者专程前往菜市场寻觅本地好味道,还是文艺青年们甘愿为了看一场展览、喝一杯咖啡、拍一张能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美照而前往菜市场,逛菜市场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感受生活温度、缓解压力的生活方式。
©视觉中国
但任何事都有一定的两面性,在部分人看来,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探索虽会令菜市场变得更有意思,但倘若只为了一时的社交媒体营销话题热度、迎合网红化审美的改造,反而会使菜市场陷入另一种生存困境。
网红流量在带来人潮的同时,如果缺乏市场监管,便会造成物价上涨、摊位费上涨、设计不实用等问题,这对当地真正的消费者和菜市场爱好者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市场生态环境。
©视觉中国
当地独有的民俗民风,和柴米人生的真实体验感,才是菜市场对如今这一代更重性价比、旅游体验感的年轻人们的吸引力。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好的菜市场始终孕育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有出门就能买到的时令蔬果,有当地才可以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也有被互联网时代所遗忘的市井浪漫,更传承着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幸福想象力。如果忘了品味生活的方式,那么就去逛逛菜市场吧,在不同的风味与人间百态中去寻觅。
编辑|Kiki
文字|小语
视觉呈现|April
图片来源|官方网站、以上标注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