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春节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这天,人们大多开始在为筹备过春节做最后的冲刺:贴春联或贴年画,盘饺子馅准备年夜饭,筹备补充春节期间美食佐料和备菜。长辈们在筹措新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年轻人和孩子们也在准备放烟花鞭炮等。当然看春晚、发微信、抢红包也在其中,不过是时代进步的印记。所有这些在全国各地几乎大同小异。

然而,在济源五龙口镇沁河北一带农村,还有一种特殊的传统习俗,那就是“请老爷回家过年”。

这一传统习俗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却一直保留至今。之所以说是“特别传统习俗”,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祭祖,在家中设个“灵位”,摆放些祭品,到时候磕头,跪拜而已。

沁河北所谓的“请老爷”,实质上是请过世的列祖列宗的魂灵,回去一同和家人过春节,它不仅是一种说法,更注重于行为仪式。

请老爷回家过年,就是家中男丁要赶在除夕天黑之前,在长者带领下,一同去到仙逝的先人墓前,焚香、烧纸钱、祭供品,然后磕头、祷告。口中念叨着:“所有的老爷、老奶,祖爷、祖奶,以及列祖列宗,要过年了,请大家一起回到家里享用祭品,共度新年”之类的祈祷语。

不仅如此,还因为在很早以前,这种习俗仅出现于五龙口镇沁河北岸,与此一河之隔的沁河南岸以及地土相连的沁阳境内基本都不曾有此习俗。尤其是为了除夕前回去“请老爷回家过年”,沁河北在外的男丁,无论离家多远,只要有条件,务必要催马扬鞭在天黑前赶回参与上坟请老爷。否则,会被家人责怪,邻里耻笑。

每年除夕傍晚,沁河北必定人头攒动,成群结队,来来往往,鞭炮声此起彼伏,请老爷的队伍络绎不绝,一旦把“老爷”请回家,还要再次鸣放鞭炮。

此后,每天吃饭前首先都要先端给‘老爷’吃,并焚香、跪拜,以表孝敬。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传统习俗”的讲究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去上坟“请老爷”的必须是家中男丁,女人是不能参与的,现在女子请老爷已不再避讳;过去请老爷要在傍晚时分,也是为了亡灵避开阳光的照射。现在为了照顾在外人员早点返程,许多上坟的时间已经一再提前又提前;过去接老爷回家过年,只有到家后才能贴对联,因为红色“辟邪”,亡魂恐难进门。现在同样为了赶时间,对联也会提前贴上,至于“老爷”们的灵魂是否还会惧怕红对联也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甚者,每次吃饭要先行敬奉“老爷”的习惯也很难做到了。因为过去都是老者为尊,现在已经是“后来者居上”。老爷的地位已被孙子辈所替代。

俗话都说“三十年河东转河西”,“三十年媳妇熬成婆”。我们会发现,三十年前的媳妇们,对婆婆敬重有加,不敢造次,寄希望三十年后修成正果,被媳妇们顶礼膜拜。如今,三十年前的媳妇,在家里熬成了婆婆的人,不但没有享受当年婆婆们的待遇,而且做着保姆的工作,却享受不了保姆的待遇。

也许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会纠结无奈,但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一旦丢弃,将会是民族的悲哀和不幸。

作者简介

刘廉海,退休教师。兴趣爱好广泛,钟情于姓氏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自由撰稿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