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在国际舞台上,特斯拉以其突破性的Robotaxi服务引领风潮;而在中国,随着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如祺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的陆续上市,行业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在这些企业中,小马智行凭借对L4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追求和明确的商业化目标,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公司成功上市,小马智行正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全力加速Robotaxi向商业化转型的步伐。
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业务负责人张宁(左)与小马智行副总裁、广州公司总经理莫璐怡(右)
在近期《汽车观察》的采访中,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业务负责人张宁与小马智行副总裁、广州公司总经理莫璐怡,分享了公司在技术路线选择、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以及IPO后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最新动态。
坚定L4路线
在回顾小马智行的发展历程时,张宁讲述了公司如何通过三个关键阶段,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化应用,一步步实现L4自动驾驶的愿景。
小马智行的L4之路始于2017年,当时公司专注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Demo,以展示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这一阶段的成功,为公司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2020-2022年,小马智行不仅证明了L4的实际可行性,更开始将自动驾驶产品推向公众,让更多人体验到这一前沿技术带来的便利。
站在2023-2025年的新起点上,小马智行的目标是进一步证明L4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的潜力。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步。”张宁说道。
在L4遭受外界质疑的时期,张宁表示,小马智行内部从未动摇过对L4的信心。面对是否应该转向量产的质疑,张宁的回答是坚定的:“我们非常高兴看到L2+的蓬勃发展,这不仅推动了自动驾驶供应链的价格下降,也为L4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可能。”
张宁进一步解释:“L2和L4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在不同的约束条件、指标和标准下诞生,这些差异导致了两者在设计理念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同。因此,L2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进化达到L4的水平。小马智行坚信,只有专注于L4的研发和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愿景。”
正是这种坚定的技术路线选择,让小马智行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小马智行正开启新的征程。公司正从研发阶段迈向示范应用阶段,并最终实现商业化试点的跨越,朝着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目标稳步前进。
大规模商业化需集齐5张“牌”
张宁和莫璐怡一致认为,要实现L4自动驾驶Robotaxi的商业模式可行性,必须集齐五张关键的“牌”。
第一张牌:技术。张宁强调,技术是自动驾驶的基石。小马智行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首位,以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如果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就无从谈起。
第二张牌:政策。当技术成熟后,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只有与政府合作,推动示范区政策的演进,才可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第三张牌:量产。当前,小马智行已与各大主机厂展开量产合作。通过量产降低成本,是实现L4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第四张牌:生态共建。目前,小马智行与多家主机厂、传感器供应商、出行平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自动驾驶生态系统。莫璐怡介绍,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为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五张牌:资金。长期的技术投入和资本支持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保障,小马智行通过IPO获得了持续的现金流,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张宁强调,IPO不是小马智行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小马智行将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推进L4的商业化进程。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到2025年,小马智行将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证明L4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
莫璐怡也补充道,尽管IPO的成功为小马智行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信心,但公司的商业化计划早在2023年初就已制定。她强调,小马智行将继续按照既定的计划,加快推动商业化落地。
1000辆是实现盈亏平衡的临界点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道路上,小马智行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张宁指出,只有当Robotaxi的投放量达1 000辆时,公司才能实现运营的盈亏平衡。这一目标不仅是小马智行商业化战略的核心,也是衡量公司技术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1 000辆是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点。一旦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辆车,我们的成本将更低,毛利率将更高,公司将进入一个自我造血的正向循环阶段。”张宁进一步表示。
在这一过程中,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是关键。目前,国产的新能源车平台价格已降至10万元以下,而自动驾驶套件的成本也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这意味着,小马智行的Robotaxi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随着规模的提升,收入端也有望实现大幅度增长。张宁相信,随着车辆规模的扩大,用户的接驾时长将缩短,用户体验将得到提升,服务的可达区域将更广,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率和打车意愿。目前,小马智行的日均订单量已超过20单,预计在达到1 000辆车的规模时,订单量和单位里程收入将持续增长。
尽管小马智行成立8年来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3年调整前净亏损分别为1.48亿美元和1.25亿美元,但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已降至5178万美元,同比下降25.6%。这一趋势显示出公司财务状况的逐步改善。
2025年冲刺大规模商业化
2025年,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小马智行也将在这一年全力冲刺,向外界证明L4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行性。
据张宁透露,小马智行Robotaxi车型目前已发展至第六代,而基于丰田铂智4X打造的第七代车型也已正式亮相。这款新车型不仅凝聚了小马智行的最新技术成果,而且是公司商业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据莫璐怡介绍,第七代车型的设计目标是实现6年的运营年限和60万公里的运营里程,与国内商业营运车辆的要求高度一致。这一目标的达成,将显著降低车辆折旧成本,同时增加获客收入,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按照规划,到2025年年底,小马智行的Robotaxi投放规模将达到五六百辆;预计到2026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将突破千辆大关。
随着运营车辆数量的持续增加,小马智行的收入预期将大幅提升,成本也将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Robotaxi的盈利。这一盈利模式的落地,将为小马智行迈向万辆级Robotaxi车队奠定基础。
从长期来看,小马智行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据张宁透露,到2030年,公司计划将Robotaxi车队规模扩大至5万~10万辆,力争占据国内出行市场份额的1%。随着车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小马智行可能会考虑从头开始正向研发Robotaxi车辆,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