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6日,外交部发布通告,任命前驻法大使卢沙野接替吴红波大使,出任中国驻欧洲特别事务代表。消息一经公布,欧盟当局表示惊讶,称在这个特朗普重返白宫,中欧关系微妙之际,中国重新起用以“立场强硬”著称的卢沙野大使,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随后,欧洲央行、德意志银行纷纷撰写分析文章,警告欧洲可能会成为中美竞争的输家,这些新闻背后,隐藏着哪些关键信息呢?
卢沙野大使被称为“战狼外交”代言人
一、卢沙野大使
先来聊聊卢沙野大使,欧洲人说卢大使“立场强硬”,主要源于他的外交风格。卢沙野大使在出任驻法大使这几年里,特别擅长用欧洲人听得懂的方式来说话。疫情期间,他曾撰写署名文章,痛批欧美各国在防疫上的糟糕表现。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也是他指出前苏联的加盟国们,在《国际法》上缺乏“有效地位”,他说过,西方人习惯从上往下俯视别人,也曾直言台当局是叛乱政权。这些战力爆表的言论,和我国在外交场合一贯的“人畜无害”形成鲜明对比。
2024年12月,卢沙野大使结束任期回到中国,中文互联网上有些人说,他惹怒了太多国际友人,是被国家“雪藏”。现在卢沙野大使重新获得重要任命,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官方态度,就是不再韬光养晦,而是要更主动地争夺话语权?这种转变,是欧洲各国都没有预料到的,之前欧洲各国认为,随着特朗普上台,美欧潜在矛盾爆发,中国会对欧洲发起“魅力攻势”,即对欧洲做出让步,促进中欧合作,但卢沙野大使的上任,意味着做出让步的一方将不会是中国。
中欧合作可以谈,但条件要变变了
根据外交部通稿,卢沙野特别代表的具体工作,将是协调处理涉欧事务,根据中国的需求和欧洲国家及欧盟展开磋商交流。现阶段中欧最需要磋商的事情,恰恰就是欧盟一手炮制,想向美国表忠心的中欧电动车关税摩擦。
二、欧洲的困境
特朗普上任之后啊,接连对欧洲释放强硬信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被迫转变态度,向中方示好,既然是欧盟方面有求于我们,那我们的态度强硬一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有意思的,欧洲央行和德意志银行,都在这两天发出警告,说欧洲可能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最大输家,要我说,他们不妨把“可能”两个字去掉。
欧洲央行的观点,是基于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世界产业链中心的地位,他们指出中国拥有全球35%的制造能力,如果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政策迫使中国寻找其他市场,那可能会给欧洲带来更多的激烈竞争,抑制欧洲本土的经济增长。我们就拿电动汽车来举例吧,咱们制造的电动汽车物美价廉,这是绝对的竞争优势,欧洲本土别说造不出电动车了,连传统汽车产业都出现了严重衰退。
谁手里有商品,谁就有话语权
以前欧美是全球最强工业国的时候,都是开着军舰,强迫他国“自由贸易”,现在轮到中国主导全球工业了,他们立刻调转风口,开始渲染中国威胁,但不管欧美媒体怎么说,客观事实都摆在这里,商品不会从货架上长出来,欧美民众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不是所谓的“小院高墙”,能拦得住的。
三、中国鲸吞世界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更惊悚,抬头就是一句“中国鲸吞世界”,他们指出,随着中国在六代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中国不仅在基础制造业方面统治了世界,还在高附加值领域突破美西方封锁,创造出了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我们之前也聊到过,科学技术这种事,不美西方几道政令就能封锁住的,以前我们能在盾构机、船舶制造、大飞机等领域取得的突破,同样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做到。
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欧美国家没有想象到的
所以现在啊,也该轮到欧美国家好好反思,为什么在这些关键领域,自己支棱不起来,会被中国逼到墙角,如果欧美愿意用市场换技术,我们也愿意帮忙。至于未来的中欧合作,只要特朗普还坚持他的“全球关税政策”,中欧就一定会越走越近,只不过这次,欧洲要展现出更多诚意,我们才会点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