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冷冷,@河南人 冷空气前线已推进至河南省西部。2月7日冷空气持续发力,降温幅度可达10°C,注意防寒保暖。
2月5日,河南多地风力加大,其中中西部、西北部出现3到4级的西北风,局地阵风达9到10级。
2月6日上午,冷空气前线已推进至河北、山西至河南省西部一带。预计7日,冷空气将持续发力,大风范围将扩展到整个河南。
河南省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除了大风,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一并到货。
暖意全无,从早冷到晚
2月6日白天,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还有10℃左右。但到了7日,全省最高气温将降至0℃上下,尤其是京广线以东的降幅可达10℃。
例如,周口的最高气温将由2月6日的9℃降至-2℃、信阳将由6日的12℃降至1℃。2月7日和8日早晨,北部、西部、东部最低气温-10到-8℃,局部-12℃以下,加上风寒效应影响,体感温度将更低。
2月7日、8日两天早上,大家一定记得添衣保暖,抵御这波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意。
冷空气不夹带雨雪,纯“干货”
由于冷空气来自深远的内陆,海洋中的水汽难以抵达,其本身自带干燥属性。
加上本轮冷空气的风格属于快速出击,凡是它所到之处,水汽来不及配合就被赶走,雨雪缺席,干上加干!
除了保暖,保湿工作也要做到位。
不过,冷空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只要坚持两天,本周日起,全省气温便会迅速回升。
寒潮护好身体5个部位
01、护好头——戴个帽子
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
在寒冷时,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因为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02、护好颈——戴好围巾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脖子本身就很娇贵,如果再有慢性劳损的底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围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03、护好腰——双手搓腰
腰是人的“一把手”。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
除了衣着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快速揉搓,把手掌搓热后捂在后腰上,温暖腰肾,同时双手转圈按揉。
04、护好鼻——冷水搓鼻
气温骤降,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05、护好脚——泡泡足浴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的“小心脏”。足浴可以有效防止寒气从脚底侵入。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寒潮养生做好这5点
01、喝点黄芪防风防感茶
寒潮降温让不少人出现着凉、感冒。
江苏南京市中医院金陵名医馆主任中医师张钟爱介绍,黄芪防风防感茶具有益气祛风防感作用,适用于体质薄弱、易于感风受寒感冒者。
黄芪30克、防风10克、鲜生姜5克,洗净晾干,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分次当茶饮用。注意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可咨询医师。
02、关节不适试试热盐敷
降温天气很多人会出现关节不适、酸胀等,可以用热敷来缓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田雨表示,关节冷痛可热救,最简单的就是盐热敷,将食用盐200—300克用铁锅炒热,放入缝制好的沙袋中,在局部关节或是肌肉处热敷,有消炎、消肿、祛风散寒止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03、吃一点“辛”味食物防寒
饮食中可以适量食用一些“辛”味食物来防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彭玉清指出,从中医上来说,胡椒味辛辣芳香,性热,除可去腥增香外,还有除寒气、消积食的效用。胡椒粉分为黑和白两种,一般来说,黑胡椒调味作用稍好,白胡椒药用价值更高。
有些人一受风寒就容易肚子痛、拉肚子,是由于肠胃虚寒造成的,将白胡椒与红糖水煮开后趁热喝下,就能缓解,平时吃凉拌菜,最好也加点白胡椒面,可以去凉防寒。
04、防寒又润肺吃点蒸梨
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有雾霾,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此时试试蒸梨对于润肺止咳有不错的疗效。
将梨去皮挖核后切成块,放在蒸碗中,再加入少量百合与冰糖(根据自己对甜味的需求酌量),加些生水,入锅蒸煮即可,以梨块用筷子一戳就透为度。
一般早晚一次,连料带汤一起吃,效果很好。如果咳得厉害,还可往里边加些橘皮丝,效果就更好了。
05、驱寒散寒喝点紫苏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嗓音咽喉门诊主任医师梅祥胜说,紫苏叶又叫苏叶,主要作用就是解表、散寒、理气、和营。着凉感冒、浑身发紧、发冷,还有点流清鼻涕、打喷嚏,不用急,拿出已经备好的紫苏叶,在杯子里放上15克,用开水泡上几分钟,或者在锅里用沸水煮上2~3分钟(时间不宜久,以防有效成分被挥发掉),然后一口气喝下去就会觉得浑身发热。
本文综合 河南气象 健康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