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Canoo应该是2025年彻底倒下的第一家造车新势力。


它曾是全球滑板底盘玩家公认的首席元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车制造商,美国国防部的战术支持者,沃尔玛最看好的电车初创公司——这位头顶一串光环的美国造车新势力,还是没能熬过这场凛冬,在今年1月,申请了第7章破产保护。

这意味着Canoo这次是彻底倒闭,破产清算,并将出售所有资产所得,用于偿还债权人,且不允许重组复活。

这家成立于2017年底,曾被无数机构看好的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从2021年开始就不断身陷信任与财务危机,经历合作失败、股价大跌、高管离职、技术缺陷、量产失败……并在2023年在一场又一场的雪崩中慢慢崩塌。

而从2020年底借壳纳斯达克上市到去年9月,公司累计亏损13.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百亿。

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死于2023年甚至更早。

我们就先倒回去说一下Canoo是怎么来滴。

其前身叫Evelozcity,创始人分别是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和乌尔里希·克兰茨(Ulrich Kranz)。

克劳斯曾经是宝马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C级高管,克兰茨则是曾经的宝马i3参数图片)系列车型项目主管,被称为“宝马i系列之父”。

当然了,这两位此前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前者是法拉第未来FF曾经的CFO和COO,后者则是FF的前CTO。

不少老司机或许还记得,2016年底贾跃亭最后的高光时刻,斯特凡·克劳斯一度以贾老板造车“最佳拍档”的身份,亮相公众视野。其相识相伴好些年的宝马老伙计克兰茨也带着微笑,一同来到贾跃亭身边,为FF91添砖加瓦。

不过一年不到,三人就从“伴侣”变成“怨侣”,就FF的控制权和债务处理方式上演数场撕X大戏。

最终,克劳斯和克兰茨在2017年底一起逃离贾老板和FF,创立了主打电动车平台和出行解决方案的电动汽车技术公司Evelozcity。


此后,Evelozcity在地球上默默无闻地混了整整两年,克劳斯和克兰茨遇到了此后改变他们事业,更改变Evelozcity命运的男人托尼·阿奎拉(Tony Aquila)。

后者是著名汽车保险巨头Solera Holdings的创始人,前董事長兼CEO,据说还是坐拥100多项专利的发明家,刚刚退休又想继续发挥余热。

不出意外的,Evelozcity成为了他事业的第二春。

阿奎拉加入他们并成为董事会执行董事长后(有一说法是他是Canoo的第一个伯乐,为这家公司拉来了10亿美元),Evelozcity这艘小舢板就彻底掉头了,公司更名为Canoo,并重新打造品牌形象和战略方向——正式以自研的一体化滑板底盘技术为核心。

仅仅过了半年,Canoo就推出首款量产原型车Canoo Lifestyle Vehicle。

它取消了机械连接,把电池、传动系统、悬架等部件整合到一个通用底盘上,让车舱可以拥有更多空间驾乘者能拥有更多舒适。

最重要的是,只要造一个底盘,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大小的车辆类型:MPV、皮卡、轿车甚至LDV这样的送货车都不在话下,大大提升了整个汽车产品系列的可扩展性。


这一掉头,就被当时对“泰坦计划”焦头烂额的苹果看上了。

2020年整整一年,苹果与Canoo深入浅出地谈了好几轮,双方从投资聊到了收购,最后么……啥也没成。

当然,这一年Canoo并不是毫无收获,公司董事会一边和苹果虚与委蛇,一边却对中国台湾著名的被动元件大厂国巨股份频抛媚眼。2020年8月,Canoo拿到了国巨子公司百慕达的1000万美金战略融资。

这就是Canoo有中资参股,让我们倍感亲切的由来。

当然公司董事会不是所有人都将苹果的橄榄枝视为洪水猛兽,起码创始人斯特凡·克劳斯和乌尔里希·克兰茨就极度渴望能和苹果融为一体。

想想也是,这头是不把他们当盘菜的退休老头,那头是将他们视为珍宝的科技巨头……于是,在2020年12月克兰茨毅然决然地转投苹果怀抱,成为当时“泰坦计划”的主要监督人之一。

1个月后,克劳斯也离开了Canoo,至今去向成谜。

2021年,Canoo正式进入Tony Aquila时代。

不得不说,阿奎拉是有本事的。

他只用2年不到的时间,就让Canoo彻底亮相于资本市场——通过SPAC方式与轩尼诗资本收购第四公司达成合并协议,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市值一度高达21亿美元(相当于150亿人民币),成为当年美国造车新势力中颇为品学兼优的明星。

不仅如此,Canoo也成为了NASA、美国陆军和沃尔沃的座上宾。

但阿奎拉的本事是有上限的。

归根结底,他不懂造车也不尊重造车人——不仅赶走了斯特凡·克劳斯和乌尔里希·克兰茨,还彻底抹杀了此前两人提出的to C订阅制模式,改成纯to B,且只针对企业客户和政府采购,由此引发极大的争议。

甚至,明明已经与韩国现代汽车谈好的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平台的项目,在2021年3月胎死腹中。阿奎拉给出的理由是合作“有点激进”,有专利泄露风险,开展工程承包业务的时机还不成熟。

首先哗然的是投资人和市场。很快的,Canoo股价就跌破发行价,还有投资人愤然起诉,表示受到欺骗导致经济损失。

更伤心欲绝的是公司老员工们。

尤其是那些和克劳斯和克兰茨关系莫逆的技术流,从2021年底到2022年底,Canoo内部爆发了一波离职潮。

那段时间,跑路的高管起码就有7人:首席设计师迈克·德荣格(Mike de Jung),车辆项目负责人尼古拉斯·勒布朗(Nicolas Leblanc),软件控制负责人理查德·沃克(Richard Walker),以及动力总成和电池制造工程负责人史蒂文·奥夫特(Steven Offutt)。

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是这三位:2022年8月离职的CFO Paul Balciunas,同年10月离职的COO Josette Sheeran,以及1个月后跑路的首席工程师Peter Savagian。

换言之,整车生产各大板块的主将都一气儿离开了。

大批人才跑路导致的后果是肉眼可见。整个公司从2022年起就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导致Canoo的滑板底盘虽然很有想法,但具体技术与战略极致混乱。

有多乱?

有数据显示,2023年Canoo仅卖出22辆车。

“全都乱套了,一切都不正常运转!”一位不具名员工透露,公司内部简直可以用“熬粥”来形容,“没有一条机器人生产线能正常工作来制造零件。”

2022年7月,Canoo曾宣布与沃尔玛达成协议打造4,500辆Canoo Lifestyle Vehicle。结果仅隔了一个月,Canoo就将所有订单丢给了第三方代工厂VDL Nedcar——但事实上,Canoo曾获得过1亿美元的俄克拉荷马州激励措施,用于建造其州内造车生产设施。但那里其实没生产过一辆汽车,也没有一条机器人生产线能正常制造零件,工人的工作只是更换车身贴纸而已。

更搞笑的是,直到Canoo倒闭,“电动送货车的测试从未超过最初的试点阶段,沃尔玛从未真正购买过任何车辆。”一位沃尔玛的代表如此吐槽。


而造成4500辆Lifestyle Vehicle最终烂尾的关键,除了公司管理混乱,就是Canoo的滑板底盘技术自带致命硬伤。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仅2022和2023年,Canoo的滑板底盘技术就被爆出起码存在五大关键技术问题。

先从最轻的“悬挂系统调校问题”说起。

2022年,Canoo测试车几次在试驾中因悬挂系统问题被潜在客户疯狂吐槽。

大家的火力主要集中在“舒适性差”这一点上,他们发现滑板底盘的确让车舱可以拥有更多空间,但驾乘者并没有感受到更多的舒适,反而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尤其在颠簸路况下,Canoo的悬挂系统由于设计过于简单粗暴,以至于平衡舒适性和操控性可以说几乎为零,乘坐体验相当差,不少试乘试驾者表示接受不能。

其实早在2022年1月,我们就曾写过一篇针对Canoo等滑板底盘造车新势力的技术文章

里面明确说到:“Canoo滑板底盘的后悬架,采用了类似沃尔沃SPA平台的叶片式复材弹簧……但减振器行程短则没有本质上解决,Canoo将减振器尽可能斜置,但斜置又会有斜置的悬架几何问题……读者应该能理解‘物理几何限制’意味着什么。”

第二点就是“兼容性为零”。

是的,你绝对想不到Canoo什么都能变,唯独轴距是被定死的!

这也直接造成其最大噱头“灵活适应不同大小的车辆类型”,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这些车辆类型的轴距必须一样……

什么鬼!滑板底盘的设计初衷就是为能“一盘兼容”,但在实际应用中,Canoo车身与底盘的适配性简直就是不共戴天。

也因此曾有不少媒体和专家预判,Canoo那4500辆特供沃尔玛的Lifestyle Vehicle电动送货车,之所以啥也没造出来,关键问题之一就是“适配糟糕”,导致开发周期延长,成本增加。

更不用说什么定制灵活度了。

“路边社”还有一说法:Canoo拒绝toC,很大概率就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车辆定制化的需求。但即便改成纯商用,客户对车辆的灵活性要求稍微多一些,稍微上一点强度,Canoo就力不从心了。

说完这两个小问题,我们来聊聊它三大致命死穴。

首先就是Canoo底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滑板底盘是将电池、电机、悬挂等关键部件集成在一个扁平平台上,虽然大大节省了空间,但也大大增加了结构复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隐患。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车辆更容易面临更高的损坏风险。

更人厌狗嫌的是,据代工厂VDL Nedcar内部员工不具名爆料:Canoo从2022年就开始资金短缺,生产线上有不少零部件被迫用低成本材料替代,导致车身刚性下降,成品良率低。

大批滑板底盘在安全测试中未能达标,Canoo也不得不推迟甚至烂尾沃尔玛的交付。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Canoo再接再厉,关键零部件尤其是电池供应直接断货了,使得量产计划一再推迟,继而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扯远了扯远了,我们来说第二大问题,是曾让无数早期中国电车车主们恨得牙痒痒的电池热管理难题。

是的,Canoo就是将电池组与底盘融为一体,导致散热空间有限,热管理缺陷极为明显。于是,在高温或高负载情况下,电池温度很容易升高影响性能和寿命,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2021年8月,曾有公司高管曾透露,自家一个电池组在接受破坏性测试后被“不当放置”在一个密封容器中,随后起火,烧毁了一辆用来将电池组从测试设施运回的第三方货运车。

还有2022年7月,Canoo加州托兰斯的办公室里,一辆拖车在锂离子电池测试过程中起火并烧毁。

海外著名行业媒体Electrek还曾爆过一大料,说见过Canoo内部的一份文件,称公司曾秘密召回早期交付的工程样车,原因是电池冷却管有设计瑕疵……

最后就是非常不成熟的软件系统。

这就要说到之前提到的那场Canoo离职潮。曾有内部邮件泄露显示,3年前Canoo前软件控制负责人理查德·沃克跑路,整个软件团队因管理层频繁变动导致代码库混乱,核心算法开发落后原计划整整18个月。

就是这场离职风暴,让Canoo的软件系统成为了新造车圈“大负大跪”的典范。

有多典?

最基础的车机系统故障频发,甚至在测试中就频繁出现卡顿死机等问题,用户体验相当抽象。Canoo不少车辆还因软件系统故障多次召回。

据传,其中就包含了他们为美国陆军打造的轻型战术电动卡车……

Canoo的自动驾驶功能,则一直处于“等明天”的阶段。

虽然Canoo早在2019年就卖力宣传自家车辆将支持高级自动驾驶功能,但由于软件人才跑了大半,代码库混乱,系统研发缓慢,使得承诺的L2+级自动驾驶功能不断推迟上线,此前已交付的车辆ADAS系统,也仅支持基础巡航功能。

最要命的是,OTA升级频繁失败。

以至于有用户实在受不了Canoo在OTA更新后频频出现“动力突然中断”,向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投诉的传闻……

不少人应该已经意识到,Canoo其实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错误。

因为对于车企来说,底盘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大家明显更倾向于保留自家技术积累,而非选择什么看起来如同玩具的滑板底盘。

当然头起错了,及时掉头继而成功的现成案例也是历历在目的,比如我们无比熟悉的理想汽车。

但Canoo在2019年调头后走的每一步,基本也没对过。

尤其是2021年接棒的退休老干部托尼·阿奎拉,过度依赖B端的市场战略——将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商用车和共享出行领域。但我们都知道,B端市场需求增长相当缓慢,收入有限。

更重要的是他不懂技术。

Canoo的滑板底盘其实就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造车陷阱,但阿奎拉不明白。

早期创始人克劳斯和克兰茨应该是发现其中的致命缺陷,所以想和苹果或现代汽车合作,要么把烂摊子甩出去,要么找更懂更有钱有技术和精力的人,去修补这些漏洞。

于是,Canoo滑板底盘的技术缺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显,并从2022年开始不断多次推迟量产计划和交付时间,导致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失去信心。

此后Canoo遭遇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顺应天意。

根据2022年财报显示,全年净亏损4.88亿美元,比2021年多亏了1.5亿美元;其中运营现金流为负的3.34亿美元,现金储备仅为1.76亿美元——2021年底还有4.14亿美元。


于是乎,Canoo不得不拖欠数家供应商款项。比如国际知名化学品和材料供应商PQ Corporation,后者曾为Canoo提供电池相关材料,就曾在2022年起诉Canoo拖欠610万美元的货款。

此外,另一家电池系统合作供应商AVL也因为长期未收到付款暂停技术支持。是的,此前提到过的关键零部件断供,应该就和AVL关系莫逆。

Canoo的窘境在2023年已经达到高峰,濒临破产边缘——不仅欠供应商钱不还,不少员工指控公司“管理混乱”和“财务欺诈”,还有前员工集体起诉公司拖欠工资和非法裁员。

甚至就连房东都来“添砖加瓦”,指控公司加州总部长期拖欠租金,并请求法院驱逐Canoo。

而据《Automotive News》报道,Canoo在2023年为托尼·阿奎拉私人飞机的花费,比公司营收还多。

进入2024年,Canoo已经基本处于自暴自弃阶段。Q3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账上仅剩1600万美元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彻底成为一具空壳。

同年11月,Canoo裁员23%。

年底,公司暂停了俄克拉荷马州工厂,82名员工“强制休假”不再贴牌,给出的理由是公司要休养生息,顺便寻找推进运营所需的资金。

上个月,Canoo股价下滑到1.35美元,暴跌99%,彻底折腾不动了。它和此前所有倒下的新势力一样,留下了一地的烂鸡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