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0%涨停;2月6日,大涨18%;短短两天时间,光线传媒涨超40%,市值增加超百亿。
2月5日晚,光线传媒发布公告,截至2025年2月4日,公司来源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9.5亿元-10.1亿元。
据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15时许,《哪吒2》的累计票房已超65亿元,该片已于2月6日中午时分超越《长津湖》的57.75亿元,正式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冠军。目前,《哪吒2》票房依然保持强势劲头,灯塔AI最新预测其总票房将超98亿;猫眼最新预测总票房超过108亿。
据悉,《哪吒2》背后5家出品方大多都有光线传媒的身影,包括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以及光线传媒全资子公司北京彩条屋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哪吒2》第一大出品方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由导演杨宇持股56%,光线传媒通过彩条屋科技持股30%。光线传媒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赢家。
2月5日,光线传媒公告,截至2月4日24时,《哪吒2》上映7天,累计票房收入(含服务费)约为48.40亿元,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9.50亿元至10.10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同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销售收入及海外地区的发行收入等尚未结算。
光线传媒曾回复投资者称,《哪吒2》将在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公映。此外,公司还规划推出了衍生产品,包括潮玩、手办、雕像等,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
根据光线传媒2020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1.59亿元、11.68亿元、7.55亿元、15.46亿元和14.42亿元。这意味着《哪吒2》上映7天产生的营收将超过该公司近年平均营收。
《哪吒2》的主投方为光线传媒,一般主投方投资占比约40%以上,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哪吒2》出品方有5家,其中四家为公司本身或参投公司,因此按70%估算,扣除院线票房分成等,若最终票房为70亿元,则公司有望获得19.3亿元营收,考虑部分制作成本前期已摊销,2025年一季度的利润水平有望大幅提升,但又考虑到宣发费用等在当季产生,结合前作《哪吒魔童降临》的情况,预计2025年一季度公司利润水平有望超12亿元。
有分析师预计,《哪吒2》有望给光线传媒贡献11亿至12亿元收入和8亿至10亿元利润,并主要在一季度业绩中体现,相关衍生品亦将贡献增量业绩。
不过,2月5日,除了光线传媒大涨之外,博纳影业、北京文化跌停,横店影视和中国电影也跌超9%。另外,万达电影也跌3.55%,港股中,阿里影业跌3.16%,猫眼娱乐跌11.24%。
“唐探IP”系列4部影片总票房已超过100亿,《唐探1900》表现符合预期,但票房暂时不及之前的《唐人街探案》第二部(33.97亿元)和第三部(45.23亿元)。
《蛟龙行动》失利背后,博纳面临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此前,于冬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蛟龙行动》投资巨大,周期很长。市场此前传闻,该片的投资成本或多达10亿元。然而,截至目前,该片的累计票房刚刚过3亿元。
虽然博纳此前出品的“长津湖”系列获得近百亿元票房,然而最近几年,博纳的业绩并不突出。2022年和2023年,博纳告别持续多年的盈利,净利润分别为-7551.06万元、-5.53亿元,营收也分别下降35.6%、20.1%。2024年,博纳净利润预计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
《封神2》虽然目前票房已破10亿元,但不及预期。“封神三部曲”中,目前已经上映的前两部合计票房超过36亿元。据媒体报道,2017年“封神三部曲”发布会现场,时任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透露该三部曲的总投资额将高达30亿元。
然而,从业绩层面来看,2019年开始,北京文化便陷入持续亏损。2024年,北京文化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1.33亿元至1.96亿元。最新公告显示,截至2月4日,公司来源于《封神2》的营业收入约为 9000万元-12000万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封神2》以及接下来预期上映的第三部能否“翻身”,仍充满着不确定。近日,社交媒体上传出一则视频,在《封神2》的路线现场,有观众在互动环节就影片口碑两极分化而质问导演乌尔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春节档期间,《封神2》的人物塑造、电影特效、故事情节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负面评价,目前该片的豆瓣评分已跌落至6.1分。
此外,《射雕》虽然此前在预售阶段一路领跑,斩获了超过3.5亿的票房,但上映之后票房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攀升,口碑也遭遇争议。目前该片累计票房约6亿元,猫眼、灯塔的预测总票房分别为6.55亿元、6.99亿元。
综合长江商报;国际金融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