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拯救院线,票房突破63亿,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让观众重新走进影院。

电影院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走进影院的,影院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们要如何保卫这些“电影的家园”?

这些疑问早在DVD盛行的年代影评人马克·卡曾斯就做了解答。

影院不死,电影不死。

新的一年,继续“为电影而狂热”吧!

整一个世纪以前,第一幢转变我们文化生活的新型建筑得以修建。1905 年 6 月 19 日,星期一早上 8:00,在匹兹堡史密斯菲尔德大街上,第一家专门建造的96座连锁电影院开张了,所有人是当地企业家哈里·戴维斯(Harry Davis)和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他们将其称为“镍币影院”(nickelodeon),也就是把入场费(1枚5分镍币)和希腊语中的“剧院”拼凑在一起。开张的第一天,有 450人在 32℃的高温下排队,为的是看短小滑稽的、时长仅15分钟的节目。而这些节目在当天重复放映了16小时。第二天,前来观看节目的人数增加到了 1500 人。电影院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到 1907 年,2500 幢类似的建筑在美国拔地而起。电影这种新兴的廉价平民媒体至此找到了建筑及心理上的家园。


镍币影院(那时的电影都是默片)在移民、儿童以及劳工阶层中尤其受欢迎。以上的这些人群,包括单身女性,在黑暗中聚集在一起,这几乎立刻让社会活动家开始担心其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电影一旦甩掉了所背负的社会恶名,电影院就不再被视作是对社区的威胁,而成了后者的组成部分。今天这样的例子仍比比皆是。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帆布躺椅影院是主要的旅游景点;而在萨拉热窝被围城期间,一家地下影院仍然在运作,用录像带放映电影;1996 年,当利物浦广场影院(Plaza Cinema)的所有人宣布要出售影院时,当地志愿者成立了克洛斯比社区影院基金(Crosby community cinema trust),由他们自己来运营影院;在很多城镇,久被废弃的影院常常被作为文物建筑登记在册。


3 种建筑潮流开始出现:20 世纪 10 年代末及 20 年代的哥特·巴洛克式电影宫,比如格鲁曼(Grauman)在洛杉矶修建的百万戏院(Million Dollar Theater);30 到40 年代的现代艺术装饰派剧院(decob theatre),它们通常都有高耸入天的鳍状塔楼以及赖特式样的水平线。再有就是 80 年代郊区的复合仓式影院。以上的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各自所属时代电影世界的意向。其中格鲁曼的戏院与巴黎圣母院的正门非常相似。电影院成了人们前往朝拜的教堂。但在 30 年代,某些城镇只需要以上一半大小的影院,解决方法则是使用极具欧洲特征及奢华风格的装饰派艺术几何图形。1932 年,位于纽约的无线电音乐城(Radio City Music Hall)开业,成功捕捉到了有声时代电影的速度、活力及乐观精神。这时电影产生的收益仍在增长,而装饰派艺术逐渐影响到了电影本身的产品设计,媒介与建筑之间的磨合似乎已经完成了。


之后就是观影人数的缓慢下降。1949 年,由于反托拉斯立法的出台,好莱坞主要的制片厂都被责令转让出售旗下的电影院,以方便第三方开发商购买经营这些影院。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这些形似教堂的影院要么被推平,要么被改造,格鲁曼的影院就极其讽刺地成了教堂,而全球各地装饰派艺术影院要么关门歇业,要么成了游戏厅。70 年代末期,受《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大白鲨》以及《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等电影的鼓舞,去影院观影的潮流开始复苏,并引发了新的思考。在好莱坞制片厂遭受重创、备感绝望之际,使人安心的是他们又重新开始有了观众,并且他们发现这些观众都是男性,是十几岁的少年以及郊区居民。而喜欢舒适感的中年人却不见踪迹。1986 年里根政府出台了反托拉斯修正法案,允许制片厂重新获得影院,随后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开始动工。这一时期的电影院小而简朴。6 个以上的观众被安置在同一个空间里,配备的是中央或者电子的放映盒,这样一来就极大减少了电影放映员的收入。这些地方的门厅看上去就像是威利·旺卡的欢乐糖果屋一样:全是霓虹灯、棉花糖和汽水饮料。这是影院建筑的第三种表现风格:工业化且幼稚。不难发现其中的模式:向世俗、低劣的起源回归。这些并无声誉可言的多厅影院建筑反映的则是电影世界所遭受的非难。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世纪初 20 年代的模式重新上演。电影的声誉开始回归。奥迪恩电影反映网(Odeon chain)更是重新打出了自己的广告词 ——“为电影而狂热”(Fanatical About Films)。第二代多厅影院在座位和灯光设计上更为用心。老电影观众回归,也加剧了观众群体构成的分化。这又将影院设计放在了何种境地呢?如果历史是可以参考的,如果产业要对电影声誉的复苏加以利用,那么就需要新的特色,要能超越巴洛克教堂式影院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同时又能找到可匹敌装饰派影院的 21 世纪替代版本。


可能性有很多。爱丁堡的艺术影院、电影之家以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都在合力寻找新的电影建筑类型。这些电影建筑要能重新设计展览并将其与节日庆典中心、生产企业、屋顶酒吧还有餐馆全部糅合在一起。建筑师理查德·墨菲(Richard Murphy)提议修筑一系列的观影厅,观众可以从这些观影厅看到爱丁堡城堡的开阔风光,并在电影即将开场时关闭窗口。这样一来就彻底改变了电影如子宫一般漆黑一片的旧貌。如果我们要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影院,并提醒他们为什么 DVD 仅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么这些新思路是值得考量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