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程,带上盘锦人民满满的祝福
2月2日(正月初五)凌晨5点,一辆大巴车从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准时出发,被誉为“辽南一枝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受中共榆林市委、市人民政府邀请,代表辽宁参加2025“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暨“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28名队员精神抖擞,热情高涨——盘锦榆林一家亲,大美榆林我来了!
经过17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队员们依然士气不减,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通过表演上口子高跷秧歌,让更多人了解“天辽地宁”的大美辽宁、大美盘锦。
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领队张中贤介绍,全国秧歌展演暨“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是在陕西“欢欢喜喜过大年”框架下,突出非遗主题,深度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精心筹备的过大年活动。此次全国秧歌展演邀请了山东省海阳大秧歌、广东省潮汕英歌舞、辽宁省上口子高跷秧歌等14支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省外秧歌艺术团,来自俄罗斯、保加利亚、泰国、韩国的4支舞蹈团队,延川镲棒秧歌、韩城行鼓2支省内秧歌艺术团,以及榆林市各县(市、区)19支秧歌艺术团,共计39支队伍在榆林古城逐一登场亮相,超3000名演员参加,参演人数再创新高,远超去年规模。参加完榆林的两场演出,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还要马不停蹄奔赴山西省的高平、长治等地演出,正月十七返程。
情怀,把最好的一面留给观众节日里,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榆林古城,锣鼓铿锵敲开新春的门扉,来自五湖四海的舞者以万千气象舞动着对“年”的礼赞。
按照组委会的统一安排,本次展演巡演路线在榆林古城一街二街近5公里的路段上进行,上口子高跷于正月初七、初八亮相,每天要巡演4个多小时,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初六是休整日,但演员们都没有走出宾馆,他们养精蓄锐,不断打磨节目,做到精益求精,不留遗憾。
惊艳,当“明星”的感觉真好正月初七、初八,来自陕西省外的14支代表队展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3000余名非遗传承人齐聚榆林古城,参加全国秧歌展演。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代表辽宁参演,是本次展演唯一一支高跷秧歌队伍。初七(2月4日)下午1点,28名队员精彩亮相,队员克服表演时间长、雪后不利、天气寒冷等因素,成功表演了“三节楼”“大飞轮”“小飞人”“架相”“翻跟头”“鲤鱼打挺”等传统招牌绝活,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被央视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报道。
“根本看不够,演员们在两根木棍上表演,还能翻跟头,上口子高跷秧歌绝了!实在太精彩、太震撼了!”“听说他们刚参加完央视‘非遗晚会’就来榆林了,真是太好了!不愧为国家级传统文化瑰宝呀。”榆林古城道路两侧密密匝匝的10余万名观众里不时传出赞叹声、欢呼声、喝彩声、掌声……精彩的表演收获了很多粉丝。他们不舍地追随着“浪跷人”前行,直至演出结束,争相与队员合影留念。负责接待工作的榆林文旅局干部赵延梅感慨地说,其实,每一名上口子高跷秧歌的演员都是榆林人民心中响当当的明星!
传承,做新时代的民间文艺轻骑兵据我市民俗专家唐恒介绍,上口子高跷秧歌有300多年历史,与地秧歌不同,它是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的精髓于一体的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并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内容。新一代传承人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有机结合,跷腿增高1.2米,表演幅度大,结合肢体和面部语言,将本地区人物性格展现无遗。上口子高跷秧歌,2006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2月,荣获中国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2020年,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被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来源:盘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