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弹窗,黄旭华逝世,心情沉痛。



深海之下,世界寂静无声,唯有钢铁巨兽在黑暗中悄然前行,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世人未曾听闻它的轰鸣,也鲜有人知晓它背后的缔造者。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缅怀这位伟大的国士——黄旭华。他的一生,如同核潜艇般深潜无声,却为国家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海上屏障。他的离去,让整个民族陷入深深的哀思,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黄旭华,192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籍揭阳。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但少年时代家乡屡遭日军轰炸,亲人流离失所,这一幕幕惨痛的记忆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也让他立下了“国家强大,才不会任人欺凌”的志向。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桂林中学,原本被保送入中央大学航空系,但很快,他发现国家的海防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海军的脆弱,使得中国海疆始终面临外敌的威胁。因此,他毅然改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决心投身造船事业,造出中国自己的军舰。1949年,他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他选择了最艰苦的领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局势剑拔弩张,超级大国的核潜艇在深海中游弋,成为巨大的威胁。而彼时的中国,连潜艇的设计图纸都没有,更遑论核动力技术。面对重重封锁,中央下定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旭华接到命令,加入了一支几乎不为外界所知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活。

从此,他的名字从世间“消失”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三十年未曾回家,未曾探亲,甚至在父母去世时也无法见上最后一面。家人问起,他只能以“在外工作”为由敷衍。他不能透露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能向亲人诉说工作的艰辛,甚至连一封家书也无法寄出。他就这样在沉默中坚守,在黑暗中摸索,只为让中国的核潜艇从无到有,让祖国的海疆更加安全。他的痛苦、孤独、煎熬,唯有自己知晓,而支撑他的,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当时没有计算机模拟,没有现成的数据,更没有任何国外援助,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靠算盘进行复杂计算,靠一张张手绘图纸搭建模型,靠无数次实验找到最优解。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打击;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步前进。在最困难的时期,项目甚至面临被取消的危险,但他和团队咬牙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下水试航,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天,他没有流泪,只是看着缓缓驶向大海的潜艇,心中默默想着:“祖国安全了。”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未结束。核潜艇要想成为海军的核心力量,必须经过严苛的海试,而深潜试验无疑是最危险的环节。在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核潜艇在极限深度下是否能承受压力,更没有人敢保证核反应堆在极端环境下是否稳定。面对未知的风险,黄旭华毅然决定亲自下水,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核潜艇的安全性。当潜艇逐渐下潜,舱内的仪器不断发出报警声,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发生任何意外。而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紧盯数据,一次次确认核潜艇的性能是否符合预期。这次试验,不仅向所有科研人员和海军官兵展示了核潜艇的可靠性,更让整个团队对自己倾注心血的成果充满信心。



岁月荏苒,昔日的核潜艇研制者已经白发苍苍,而中国的海军力量却日益强大。从第一代核潜艇到如今的战略核潜艇,中国的海军已经走上了世界强国之列。如今,中国海军的095型、096型战略核潜艇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093B型攻击核潜艇也在不断完善性能,这些新一代核潜艇的背后,都离不开黄旭华当年的奠基。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的伟大变革。

黄旭华从未停止过对核潜艇事业的关注,晚年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领域,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指引方向。他始终不愿谈及自己的贡献,面对荣誉,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可世人怎会忘记,他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一生,他的智慧、勇气和坚持,造就了中国海军在大洋深处的强大力量。



2019年,他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天,国人为他骄傲,而他却只是淡淡地微笑,说:“核潜艇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代代人的接力。”2020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对他一生奉献的最高肯定。2025年2月6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他的离去,让整个民族感到无比悲痛,但他的精神,将如同中国核潜艇一般,沉稳而深邃,永远守护着祖国的海疆。

他的生命如核潜艇一般,深潜无声,却威慑四方;他的贡献如海浪一般,虽不喧哗,却绵延不绝。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把一生献给这片海。”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国士,但他的精神,将如同深海中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