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兔子灯、打年糕、舞龙舞狮、写春联……今年春节,年味十足的蟠龙天地成为大家新春赶集、赏灯的好去处。而在网红粉蛇灯的边上,承载着“年年高”美好寓意的“年之糕”店内人气爆棚。
这家店的前身就是位于召稼楼的日月年糕店。店主一家来自浙江台州,现家住闵行。
“宝藏店”里的“年味”
年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因而年糕也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走进小店,9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人头攒动,年糕、方糕、糯米糖糕等各类糕点摆满了货架,游客们边看边选购心仪的口味。
“这个动线是我们专门设计的,从进口处进来,兜一圈,先是糯米年糕,然后是各色糕团,出口处是大米类糕点,中间还有粳米类和泰国香米类的创新糕点。”“年之糕”店主陈琦高兴地介绍说,“过年了,年糕店人气十分旺,客人进店,一圈下来每个人手里至少要拿三样品种。”
陈琦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新店生意火爆,每日客单量超过千单,是平时周末销量的翻倍。
“过年了,总要买点糕点,新的一年要高高兴兴呀。”前来店里购买年糕的徐女士,是“年之糕”的常客,“每次路过这里总会买一点,这里品种多样,年糕软糯,不粘牙,好吃。”
“这里还有年糕片、桔红糕,都是我们小时候过年吃的东西;那里还有咸口的年糕片,应该是创新改良的,都买点回去尝尝看,记忆中的年味就是这样软糯甜蜜的。”路过此地的刘先生一家十分激动,如发现了宝藏店一般。
年糕店里的“团圆饭”
在“年之糕”的店里,专门设有一处现场制作区,透过透明玻璃,能看见现场制作年糕的场景。
“春节期间,工人们都回去过年了,现在我妈妈、叔叔正在里面帮做年糕。”陈琦介绍,以前最忙的时候一天就要生产一两千斤的年糕,也都是大家一起帮忙做。
陈琦的老家位于浙江台州,她告诉记者,那里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或粳米磨粉打成年糕,这不仅是一种食品制作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家庭团聚的方式。所以,他们家人也都会做年糕。
令陈琦尤为骄傲的是叔叔,承担着年糕产品的创新大任。“店里的新品种都是叔叔研发的,像这个桂花方糕里面的桂花汁,就是他亲自熬的,不酸不甜,口感刚刚好。”陈琦说,一家老店,只要有“创新”就是“活”的。
今年春节蟠龙天地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还有许多韩国游客,懂一些外语的陈琦,还帮着介绍起年糕。
“近一个月,韩国客人就多了一半。”陈琦说,“我会两句韩语,我会跟他们讲‘这个是我们店里卖得最好的’‘这个现在可以吃’,如果他们问得更深入,我就用英语继续介绍。”
今年过年,对陈琦一家来说尤为特殊,年糕生意越做越大,店内顾客络绎不绝,全家人的团圆年也就在上海过了。
“除夕夜,允许商家提早些结束营业,即便这样,我们也都忙到了19点才关门,顾客的热情太高涨了。”陈琦说,结束营业后,大家才一起围坐一起吃了年夜饭,弟弟妹妹们也从老家赶来上海,过年了还在店里帮忙。
一个更远大的梦想
陈琦的爸爸陈谋灶,是“年之糕”的创始人。2012年,他带着家人在上海闵行安了家。从召稼楼的一家年糕店开始做起,如今生意越做越大,年糕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陈谋灶
陈谋灶介绍,他们在召稼楼用心做年糕做了11年,召稼楼的年糕小店之所以取名叫日月年糕,就是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年糕,也希望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高”。
召稼楼日月年糕店
刚开始,陈谋灶只做白年糕,慢慢地,年糕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他还自学做糕点,业务涵盖了各类糕点生意。与浦江镇合作,陈谋灶还推出了獬豸年糕。
獬豸年糕
如今,闵行的召稼楼正在改造升级中,陈谋灶将年糕店开到了离原先不远处的蟠龙天地,老店新开,吸引了不少“新粉”,也留住了一批“老粉”。“我们主打精致手工糕点,其独有的江南糕点口味和生动的成长历史,承载着老上海人的专属记忆。”
而在陈家人的心中,“年之糕”品牌的迅速扩大,也离不开全家人的高效配合。“爸爸对外统筹业务,妈妈做年糕,叔叔进行产品创新。未来,随着店铺扩张,开出更多的新店,数字化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陈琦说,作为95后的她更擅长于数字化,可以更精准地计算,她也会为家人分担更多。
记者获悉,目前“年之糕”已在上海开出了三家分店。但在陈谋灶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开出十家分店,成立一个年糕工厂,让自己的年糕品牌越做越大……
“等召稼楼改造好,我们还要回去的!”陈谋灶一边高兴地打年糕,一边说,没过到正月十五,就还是年,希望大家抽空去店里细品中国人特有的这份“年味”。
记者:李逸
初审:方佳璐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