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当两山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河内已经悄然吹响了“革新开放”的号角。这一决策,不仅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借鉴,更是越南在内外交困下的必然选择。
越南对中国的态度,历来复杂多变。既想摆脱中国的影子,又怕失去模仿的对象。从胡志明时代的“全面去汉字”,到黎笋时期的亲苏反中,越南似乎在寻找一条既不同于中国,又能快速发展的道路。
然而,当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后,越南终于决定,还是要“摸着中国过河”。
越南的革新开放,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的。南北统一后,越共领导人急于扩张势力,忽视了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导致民力枯竭,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使越南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又遭到了美国的制裁,经济陷入困境,民怨四起。
阮文灵上台后,果断提出了革新开放的战略。这是一场全面而同步的革新,经济、政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87年的217决议,如同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国有企业。它们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此同时,越南开始大量派遣官员来华考察,学习中国的改革经验。
革新是富有成效的。短短几年间,越南的GDP增长率就从2.79%飙升到了11.94%。越南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大胆地吸引外资,甚至允许外资在各领域绝对控股。这种激进的做法,确实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资本,使越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了一段飞速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的亚洲金融海啸,让越南也遭受了重创。但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机遇,越南成功加入了APEC组织,并迎来了克林顿带着WTO的邀约。越南似乎离“世界小工厂”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大量流向越南。三星、耐克等跨国巨头纷纷在越南设立工厂,越南的经济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
然而,越南的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上的改革同样引人注目。2010年,越南国会否决了总理阮晋勇提出的高铁建设项目。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国会权力的独立性,也预示着越南政治改革的复杂性。
越南的选举制度,看似民主而透明。任何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投票权,年满21岁的公民都有被选举权。全民选举的阵仗之大,几乎可以媲美一些西方国家的选举。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政治改革,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越南的改革方向,似乎是想把国家往日韩新加坡的方向改造。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越南都离这个目标太远了。经济上,越南虽然想走世界工厂-产业升级的路线,但世界的既得利益者并不希望越南成功。
政治上,越南的党总书记逐渐变成了虚位元首,总理则成为了实权最大的职位。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无疑为未来的政治冲突埋下了伏笔。
越南目前的政治改革,看似有些积极成效,但实则暗流涌动。国会势力的崛起,与越共党内坚持原则的势力之间的冲突,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冲突,历史上曾导致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虽然越南的国情与它们有所不同,但未来的走向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越南不能妥善处理好这种政治冲突,那么它未来的下场,很可能会像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或者像乌克兰一样被寡头控制。越南的革新开放之路,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未来的挑战仍然严峻。
越南的革新开放,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在这条路上,越南既需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创新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上南斯拉夫或乌克兰的老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