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一档为纪念建军80周年的历史类电视专题节目横空出世,那便是由湖南卫视、中国解放军宣传中心、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媒联合特摄的《父辈的战争岁月》。
区别于其他历史类节目的地方在于本节目主要以采访6位开国大将的后代们来探索英雄们的戎马生涯,而这个节目也将一个人推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那就是毛主席的外孙——孔继宁。
而孔继宁作为特邀主持,自然被大众问起作为毛主席后裔身份是何感想时,孔继宁却有些无奈地坦言:“这层身份有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
孔继宁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觉得身为毛主席后裔是种负担?
【主持人竟是毛主席后裔引发热议】
节目一经播出,孔继宁的身份被曝光后,引来了诸多网友们的关注,也将原本只是来主持节目的孔继宁推上了风口浪尖。
媒体记者更是把握时机在节目的最后对孔继宁做了一个采访,询问当时最火热的两个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问孔继宁如何看待自己的后裔身份,孔继宁表示自己出现在大众视野后,便一直备受关注,大量的舆论席卷而来,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为了出名和圈钱,这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
孔继宁只是觉得铭记历史,讲述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烈士精神不仅仅是自己作为毛主席的后代的职责,更是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
【血脉传承,精神继承】
其实孔继宁早在2001年便与母亲一起开创了中国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有计划性地着手项目,去弘扬和发展毛主席思想,一年后又在深圳独立创了一家新的研究所。
对于这档节目看似只是主持人的孔继宁其实是团队的重要人物,刚刚我们也有说到《父母的战争岁月》这档栏目主办之一便是北京昆仑文化传媒,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孔继宁便是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只是他平日一直低调做事,若不是这次节目的出面,也许大家就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人物在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不停地做着贡献。
孔继宁还帮母亲李敏,也就是毛主席的女儿策划了书籍《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百年后的毛泽东》以及《真实的毛泽东》等。这些书籍陆续出版后就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孔继宁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作为链接国内外的大使之一,发觉国外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毛主席这位人物,更别谈思想了,他能感受到国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偏见和歧视。
而我们国内也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更替迅速,需要有人将这些久远的东西分解剖析再翻新出来,展现在新一代人的眼中,历史不能被遗忘,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更不能被忘却。
【夹着尾巴的“小少爷”】
孔继宁现在的默默无闻以及不停地做着红色事业真的只是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后人吗?其实不然,他之所以这样做,我们还得追溯到孔继宁的学生时代。
孔继宁从小便为人低调,他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和毛主席的关系,因为他并不想被“特殊对待”,原本孔继宁以为自己藏得很好的事情,却在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暴露了。
那时候孔继宁得知外公去世的消息伤心欲裂,被母亲李敏因为家事从学校接走,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番事情,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便发现了孔继宁的身份,从而身边的同学们总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说大家都是因为尊重他,将他视为人民英雄的孩子,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那时的孔继宁更渴望的是和大家相处得融洽,也更需要去结交可以谈天说地的朋友,自始至终孔继宁并不觉得“少爷”的身份有什么好的,反倒这个身份更像是一个将自己束缚起来的枷锁。
母亲李敏在得知孔继宁因此事而闷闷不乐之时,便告诉孔继宁不要担心,要学会慢慢去接受这个事实,当自己不觉得这是个特殊的身份的时候,大家便也不会觉得要和你保持距离了,自己越在意,别人只会比你更在意,不仅如此李敏还告诉孔继宁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高调行事,更不能利用身份去从中获利,显然我们的“少爷”孔继宁绝不会如此,反倒他更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就这样,孔继宁一直过着低调却又总是引人注目的生活,一直到后来孔继宁成年后便参了军,这是他儿时的梦想,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这时的他在学校依旧谦卑,虽然他已习惯了自己的身份,也不畏惧和别人讨论,不再故意地去隐藏,但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去骄傲,去浮躁,反倒一直不停地在打磨自己。
而孔继宁也不负众望,他之后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
【毛家的宝贝长孙】
孔继宁成为军人并不是家族使命而是他自己的梦想,传承爱国精神,弘扬毛主席思想也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一种自我觉醒。
众所周知,孔继宁的母亲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那为何毛主席的孩子会姓李呢?其实那个时候毛主席是为了保护家里孩子们的安全,不惜将自己的女儿改了姓氏,但即使如此孔继宁从小过得也并不安定。
1962年,一声强壮有力的啼哭声,70岁的毛主席拍着手迎接着自己家里的长孙,那一句“好久没有听到孩子的哭声了。”表现出了毛主席盼着这个大胖小子盼了多久。
毛主席甚至亲自为这个孩子命了名“继宁”,继承列宁遗志!也许打从名字开始注定这个孩子将是一个建国栋梁。
可孔继宁生下来没多久便被送往了上海的外婆家贺子珍膝下生活,因为父母工作忙的缘故,孔继宁很小便开始了与外婆相依为命的生活。
贺子珍当时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当年的她可是井冈山第一女党员,还有这“神枪手”、“双枪女将”这样的称号,这样一位听起来刚正不阿的女战士可是对孔继宁相当温柔。据说贺子珍哪怕是抱着孔继宁的照片看,都会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孔继宁实在是太懂事了。
孔继宁稍微大了些便知道贺子珍的身子不好,他总是会观察贺子珍的情绪,只要贺子珍情绪低落,孔继宁便会有模有样的模仿着大人说话,将自己扮成西哈努克亲王将贺子珍逗得捧腹大笑。
但其实懵懂的孔继宁在与外婆相处之际,总是发现会外婆身上的伤疤,这些伤疤触目惊心,年龄尚小的孔继宁用着稚嫩的声音和软糯的小手问着外婆这些疤痕的由来,贺子珍看着眼前的孔继宁并不想让这么小的孩子知道曾经的自己遭遇过什么,她只是挥挥手中的蒲扇,抱着这个挚爱的小外孙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战争时期的故事。
这些故事听得孔继宁热血沸腾,他虽没有说破,但他也听得懂,听得懂故事当中舍身救人的是自己眼前已经年迈的外婆和那些不在人世的战友,他明白现在安稳的生活都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取而来的,成为军人,为国捐躯这样的种子在那个时候便在孔继宁的心里萌芽了。
由于那时贺子珍和毛主席已不是夫妻关系,二人也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孔继宁便要时常往返于上海和北京,无论是在毛主席眼前还是在贺子珍膝下,孔继宁绝对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在李敏所著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这样描写道:
“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工作之余有多么疼爱这个外孙,也是孔继宁的到来填满了毛主席空缺的家庭安乐,也陪伴了从苏联返国孤独一人的贺子珍。
【爱情的结晶,小英雄的诞生】
孔继宁的成长环境虽然多变,但是他成熟的思想和坚韧的心智是离不开他的父母的,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曾供职于国防科工委。
母亲李敏,原名叫毛姣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与孔令华相识,两人的爱情更是轰轰烈烈,而又十分前卫。据说李敏决定要和孔令华在一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孔令华是当时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孩子,而毛主席问起自己的女儿怎么不了解了解对方的家世。
李敏给予的回答竟是“我又不跟他父母结婚,了解那么多干嘛,我了解他就行。”这句话放在那时可是相当思想独立且开放的了,毛主席并没有因此反对或者生气,只是耐心的告诉正值花季的李敏了解一个人的全面是好的,李敏也是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彼此更加了解之后两人准备进入婚姻的殿堂。
可李敏的母亲贺子珍却出面制止,她告诉李敏希望李敏可以先完成学业再考虑结婚,显然贺子珍的劝说是正确的,是她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李敏走了更加正确的道路,而婚期推后一年后,再次提婚,毛主席便是亲自主持,为女儿贺喜。
在有了孔继宁之后,李敏和孔令华因为工作繁忙并没有给予孔继宁太多的陪伴,但是却磨炼了孔继宁的心性,也教给了孔继宁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此优秀的二人培养出来的孔继宁也确实出色。
虽说孔继宁出生后先是跟着父母住进了平房生活艰苦,后来又被不断的送往外婆和外公家来回不定,可长大了的孔继宁不忘当初儿时的梦想,他凭借天赋和努力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业完成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后又担任起了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英国使馆武官助理的职责。
【路途坎坷却坚持投身红色建设】
在国外发展的孔继宁因母亲李敏年事已高,又卧病在床而回国,不过他回国后并没有留在部队,而是说要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是的,回国后的孔继宁因为了解到了文化差异,更明白了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他开始出现在媒体前,走出了第一步,作为中国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创始人的孔继宁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播红色精神,红色故事。
就这样虽然面对镜头,孔继宁被贴上了诸多标签“毛主席外孙”、“主席嫡外孙”等等,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但是此时的孔继宁更加的成熟,更加的认为这种标签不再是压力和要被隐藏起来的秘密,而是动力,他要以自己的外公毛主席为榜样为标杆,好好解读毛主席思想去弘扬去宣传,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的了解毛主席。
孔继宁找到母亲一起创作书籍,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毛主席在家里人眼中的样子和生活,作为外公作为丈夫和父亲,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毛主席再次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当中。
而除了毛主席,孔继宁也希望大家了解到他的外婆贺子珍,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女英雄,当年有不少女性参与了红军建设之中,毛主席也说过一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所以这么些年来孔继宁都不忘初心,一直坚持做着当初和母亲一起携手开创的事业,弘扬文化,传承精神。
2010年的时候为了纪念自己的外婆诞辰100周年,孔继宁亲自拍摄纪录片《贺子珍》,可凡事没那么简单,不仅路途艰难,大量资料也缺失,毕竟当年长征结束为了养伤,贺子珍被安排去国外待了10年才回国,而这10年贺子珍又经历什么无人知晓,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几经波折才找到了毛家后人曹耘山,而恰巧曹耘山也在找孔继宁想要调查清楚当年自己的外公毛泽民的相关事件。
二人一同踏上了旅程,寻寻觅觅,翻查了诸多档案,跟随了许多足迹,他们才找到了有关于贺子珍的线索,为了保密,贺子珍曾经化名为“文云”所以才让大家这么难以查询,而也是这条线索,让一份横跨了60年的简历从当年的贺子珍手中传递到了孔继宁手中,纪录片才能顺利完成。
【结语】
孔继宁从小就爱笑,好像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他是毛主席和贺子珍最疼爱的孩子,他身上不单背负着长辈的爱与期望,更背负着一种使命,这种使命不只是作为毛主席的外孙,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炎黄子孙,一个接收了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于生来就带着毛主席后代这一特殊身份的孩子,也许从小就被某种枷锁所束缚,他得到了同龄人没有的地位和尊重,但也失去了作为孩子的他应该有的天真和叛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美誉和实力是要并存的,过早的美誉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追赶去匹配上这些称赞。我们也许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亮丽却不知这样的一个人物背后经历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为了这份天生的荣誉,后天的他更是要加倍努力。
作为英雄的孩子,他传承了血脉,作为英雄的子民,我们更要一起传承英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