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邵华是毛岸青的夫人,邵华儿时的时候便和毛主席的小儿子毛岸青相识,后由毛主席亲自提议,两个人便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想必毛主席早就认准了这个开朗大方的女孩当自己的儿媳了吧。

1970年,身怀六甲的邵华还在家中照顾身体孱弱的丈夫毛岸青,这时邵华感到肚子一阵疼痛,毛岸青赶紧将妻子送往医院,这个孩子是两人十年爱情的结晶,毛主席非常重视,在得知此消息的第一时间便交代给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要多加小心。



可这场手术进行的并不顺利,在生产期间邵华遭遇大出血,孩子迟迟生不出来,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一尸两命,医院立即将此消息告知了毛主席,并问毛主席:“是保大还是保小?”毛主席听到这个话心头一颤,沉默了......

邵华为何会难产?在面对保大保小的问题时毛主席给予了怎样的回复?



【幼年丧父】

邵华于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其母亲张文秋,后来人们都称她为世纪老人,因为她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全部时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革命老人。而其父亲陈振亚,是跟着彭德怀将军的一个连长。

1928年7月,上井冈山参加了“平江起义”又紧接着随彭德怀转战湘赣,在三打长沙,五反"围剿"中立下功劳,战绩可观。可同时身负重伤,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在突围中,被国民党抓了起来。



他被捕后多次被敌人拷打,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陈振亚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便把他交给到他的老家石门县,后来陈振亚的哥哥将其保释出来,又请示中央,将他调到了延安。这时的他已经37岁了,到了中年却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连个家都没有甚是可怜。

陈振亚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三个月后便相继去世,从小他就跟着祖母一起生活。8岁时祖母病逝,为了生存,他便给地主当牧童。寄人篱下,陈振亚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但倔强的陈振亚不服输,他想到自学,每日放牛时分,便以地为纸,偷些书卷,苦学文化。



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掀起浪潮,新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地传播,陈振亚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书刊。1926年5月,广东北伐军开始向武汉进军。途经湖南时,湖南沿途的党组织领导党员和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北伐战争,踊跃支援前线。陈振亚也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跟随北伐军攻占了武汉。

在武汉成为革命中心的时候,陈振亚认识了黄公略,两人相谈甚欢,志同道合,便参加了黄公略所在的部队,担任了会议记录员、文书员等。在这期间,陈振亚高要求自己,主动阅读了大量有关革命的书籍,深受启发,得到了革命教育的陈振亚决定投奔于国民革命军,不久,他因骁勇善战,接连被提拔为班长排长。



后来经过黄公略的推荐,他便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振亚总是自主率队出征,勇往直前,无畏牺牲,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在一次战斗中,我方失势,伤亡惨重,陈振亚也在此负伤住进了医院。康复归队后随军征战,再次重伤致残。秘密治疗期间,他心系革命事业,积极发展党员,建立了游击队。

1935年8月,陈振亚将自己发展起来的党员和武装力量全部交给了红军。1937年他接到来信,看完信后不假思索地上了路。于是百转周折奔赴延安,陈振亚到延安后,便在这里系统的进行文化学习。他自小就喜欢学习,这次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学习认真努力,从不敢错过任何一堂课,光关于学习和心德的笔记本就有厚厚一摞。即使腿部惨伤,他还也要用拐杖走上十几里路,来找其他一起学习的人借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陈振亚以优异的成绩从抗大毕业,同志们给他起了一个称号叫"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

1939年8月,那时的陈振亚有了妻子和孩子,他们也一同前往治疗陈振亚的腿伤,在此期间,在党代表陈潭秋的领导下,陈振亚同其他同志一起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他上课时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课下便利用私人时间钻研其中的他不懂的问题,最终因表现优异被推选为支部宣传委员兼小组长。



1938年8月5日,陈振亚接受党中央的安排,带着妻儿一同去苏联治疗伤势,以及安装假肢。可途经新疆乌鲁木齐时,国民党新疆督办盛世才将其扣留。

盛世才同共产党达成了统战协定,但盛世才根本不是真心与共产党合作的。盛世才知道陈振亚是八路军的指挥员,身份可贵,但同样是他要斩除的目标,于是便装作照顾他治疗腿伤为由,将其留在了自己的地盘。



可就在即将康复,马上准备出院的那天晚上,那个白俄医生身为外科主任,号称要给陈振亚再做一次检查,便给他吃下了一包药粉,陈振亚吃了药不久后便开始呕吐,呕吐物中还掺杂着血迹,就这么陈振亚从高空挂月一直被折磨到清晨。

负责人陈潭秋带着家属一起赶到医院,陈振亚将手搭在陈潭秋的手臂上,他已经没有力气抓住陈潭秋了,他颤颤巍巍,但拼尽全力告诉陈潭秋他是被人下了毒,怕是活不了了,一定要警惕盛世才!



盛世才

他不是个好人,他两面三刀......陈振亚声音越来越虚弱,他最终在咽气之前拜托党照顾好他的孩子和妻子,陈潭秋本想派人进行抢救,却被白俄医生阻拦,又在他们走后,给了陈振亚注射了一针。陈振亚手脚不停地抽搐,鲜血从口鼻中不断涌出,就这样邵华还没感受过父爱便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青梅竹马的爱情】

邵华和毛岸青算是青梅竹马,因为邵华的姐姐刘思齐早年就和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结为了夫妻,那时的邵华一直像毛岸青的小妹妹一样追在他的身后,而毛岸青也一直以哥哥的身份护着邵华,两小无猜甚是欢乐,而长大之后经毛主席的撮合,两人深埋已久的心意才慢慢诉说出来。

两人情投意合之后,第一约会,邵华记得很清楚,那晚在苏联,两人散步于月光之下,那时候毛岸青挽着邵华,因为在苏联长大的,都习惯挽着,还习惯两个人披着同一件大衣,十分浪漫。



毛岸青的举动羞红了邵华的面孔,邵华觉得很不好意思,而且在街上走,对于一个传统女生来真的有点太醒目了。

1959年,从苏联治疗归国后的毛岸青到大连南山宾馆休养。而那时的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牺牲,根据大连市公安局警卫处处长张世保回忆,毛主席的亲家母张文秋有意与毛主席再续亲缘,于是在邵华学校放长假的时候,就把邵华接了过来,一场“预谋的相亲”便开始了。

不曾想,毛岸青和邵华一见如故,毕竟小时候两人就有深厚的感情,慢慢得两人破冰之后便鸿雁传书频频。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还特意致信给毛岸青,信的大概内容就是慰问了毛岸青的病如何了,毛主席很关心他的身体,叮嘱毛岸青要多加休息,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要性急。

而提到邵华,毛主席很关心两人是否有联络,还试探性的问了毛岸青的心意,是否想和邵华发展一下,甚至不停地夸邵华是个好孩子,让毛岸青好好斟酌一下。可毛主席不知道的是,毛岸青早就对邵华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只是赖于自己的身体不好,毛岸青害怕耽误了邵华。



后来,两人坦白了心意,双方老人也都很想让两人早日成家,于是便让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邵华办理相关证件,临时转入了辽宁师学院,这样既不耽误学习,也有时间可以促进两个人的感情,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二人感情升温快速,也比较稳定,于是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毛家开始张罗筹备婚事,让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宾馆会客厅如愿举行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婚礼。



【毛主席祈福出生的孩子】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产下一子,邵华虽然经历了难产,但好在她从没想过放弃掉这条生命,毛主席也在不停祈福着母子平安。

在面对医院下达的“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上,毛主席毅然决然的回答:“两个都要保!”,就在毛主席带着忐忑的心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产房传来一声啼哭,毛家人提起的心终于放下了。

毛主席很疼爱这个孙子,为其亲自取名为“新宇”其含义是“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



在这个毛主席祈福之下出生的孩子之后六年零八个月,虽然毛新宇和自己的爷爷毛主席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可他们祖孙二人并没有什么机会见面。

虽然二人没有留下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没有一张记录二人清晰面孔的合照。但是,毛家的血在毛新宇身上流淌着,这是毛主席给他留下的烙印,而毛新宇也是十分崇拜祖父的。



毛新宇身材魁梧、额头宽大,与他的爷爷毛主席有几分相像。在生活方面,二人也十分相似,对待自己不是那么讲究。

吃穿住行都极为朴素,是标准湖南人的饮食习惯,爱吃辣椒,更爱吃红烧肉。从毛主席身上,毛新宇不仅仅是这些地方相似,他还向爷爷学习读书,爱读人物传记,喜闻历史。



毛新宇曾强烈的表达过自己最崇拜的就是他的爷爷。每当与人谈起自己毛主席,毛新宇的眼中便充满着星星,他无比敬仰、崇拜自己的爷爷。

当别人习惯直呼毛主席的大名的时候,毛新宇总是尊敬地称呼毛主席为“我爷爷”或“主席”。话语中充满了身为毛主席后代的自豪感。



【文学基因的传承】

毛新宇对文学的热爱,深受邵华和毛主席的印象,邵华从小就酷爱文学。她不仅通读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还喜欢看些国外文学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邵华上学后,由于她的文采出色,每一次写的作文都会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念给大家,这种荣誉感引发她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道路。1954年,报刊上多次发表邵华自己创作的诗歌,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同学的追捧,这大力增强了她想搞创作的决心。



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道路,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她十分拿手写抒情散文,便与毛岸青一起编写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后来被教育部门编入了语文课本中供大家学习文笔。

1990年在杨开慧烈士诞辰90周年之际,邵华主编了《娇杨画册》,说起“娇杨”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对杨开慧地爱称。

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毛主席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后来毛新宇组织家乡人民一起修复了杨开慧烈士陵园。在纪念毛主席百岁诞辰的活动中,邵华和毛岸青共同为其编写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画卷》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受到国内大量读者地喜爱,甚至流传到了国外,后来还与薛启亮一起主编了《我们的父辈丛书》深受欢迎。

1996年在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之时,她毅然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并作为主创团队,策划主编了电视专题片 《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共7集。还有像《杨开慧》 、《寻觅娇杨》这样的影视等。



邵华兴趣广泛,她除了擅长文学创作之外,还热爱摄影。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能留住与毛主席在一起的难忘时光,她学着用毛岸英从苏联带回的老式相机为毛主席拍照,并自主开始学习拍摄技巧以及如何冲晒照片,从此她便爱上了摄影。

参加工作后,她都会随身携带着相机,外出搜集资料和参加活动时将工作与摄影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利用个人空闲时间,独立完成了十数多个摄影专题,其作品多次被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并多次在多个摄影展播活动当中斩获获奖。



多年劳作后,邵华患了重病,她在病床上,盯着电视屏幕,电视中播报着汶川地震。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她的心,她便和100多名摄影家发出了抗震救灾倡议书,她还参与了中国摄协主席团摄影作品的义卖活动。

后来,她即便已经虚弱得无法说话,也要笔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叮嘱毛新宇要代表自己家所有人向灾区捐款,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在邵华一生的岁月中,对毛主席的深情怀念是她身上巨大的动力。



她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去大力宣传和传承毛主席的思想,她认为这是身为中国人,更是毛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泣可颂的心意,纯真干净的情意!都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为弘扬毛主席思想,宣传党的文化,记录人民军队的历史,她日夜辛劳,无怨无悔。



【结语】

毛新宇作为毛主席唯一的嫡孙,不仅为毛家绵延后代,且以出色的表现在2010年晋升为中国解放军少帅,是目前解放军中最年轻的少帅。

儿毛新宇也表示他很感谢全国人民对他的厚爱,大家将对毛主席的爱延申到了他的身上。他并不在乎这些军衔级别到底有多高,但希望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做出些成绩让大家感受到,为了爷爷,也为了证明自己。

人民网报道说:“有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又成绩突出,这才是毛新宇晋升为少将的最根本因素。因此,毛新宇的晋升完全依靠的是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党性修养与锻炼,以及意志磨练,努力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



2013年毛新宇新著《母亲邵华》书中讲述了自己母亲地一生,一个孩子印象中的母亲应该是平反而又伟大的吧。

毛主席曾以父亲的身份说邵华真的是个很好的女孩,她巾帼不让须眉,多少年艰辛的路,她都不曾退缩,昂首走过蜿蜒路。毛家的祖祖辈辈都为国家做出了属于每一个时代的贡献,愿他们都可以在这方土地上幸福健康地成长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