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一场辩论火了。

辩题:“爱美”之于女性,是一种自由/不自由。

阵容:鲁豫、马薇薇、庞颖、詹青云。



赛场上,一些发言沉甸甸、金光闪闪——

女性太爱反思自己,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结构,与其指责结构,不如拆解结构…

你以为那些穿夹克衫,裤腰勒到胸以下的男性觉得自己丑吗?不,他们觉得自己美爆了。这种叫厅局级穿法,它是权力的外化…

但这场比赛有不少争议之处,以至于马薇薇当场对主办方贴脸开大。

比如,哲理辩变成明星表演赛、女性辩论赛不判输赢、设计高跟鞋不友好舞台。

也有网友指出。

主办方设置的辩题过时又肤浅,有矮化女辩手、制造矛盾冲突、博流量之嫌…





图源:网络


这些质疑让我想到。

身处“综艺大爆发时代”的观众,辨别能力和评价系统升级都在迅速更新、升级,使得节目组制造话题的手段愈显拙劣。

刚好,最近网飞释出一部纪录片。

全盘猛料,大胆开麦,内娱“毒综艺”的套路被扒了个底朝天,来聊聊它——

杰瑞·斯普林格: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1994年,美国芝加哥。

由全国广播公司(NBC)制作的《杰瑞·斯普林格秀》,风格太过严肃,收视率低迷,经常要到大街上拉人充当现场观众。

节目面临着被砍的命运…



在当时,《奥普拉脱口秀》一骑绝尘,收视率高达1200万到1400万人。

全美至少还有几十档脱口秀竞争。

收视率超过200万人,就已经算得上厉害…

该如何在短时间内提振收视率?

制作方决定来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他们聘请了一位小报编辑担任节目监制。

这位编辑名叫理查德。



他的日常,是撰写一些疯狂的、博眼球的版面。

比如“双头人唱响立体声”“被恶魔附体的烤面包机”“猫王被拐上飞碟”。







理查德加入后,节目风格180度大转弯,走起了搞笑和擦边的路线,充斥着皮条客、应召女郎、裸男裸女、一夜情对质…

向低俗,投怀送抱。





一开始,高层觉得很丢人。

堂堂全美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居然在生产如此上不了台面的内容?

当收视率出炉,所有人都转怒为喜:370万!

节目不仅存活下来,播出时段还被挪到了白天,然后凌晨再重播一次。



廉价的繁荣,需要制作人顶住巨大的压力,不断挖掘能刺激眼球的猛料,保障收视率。

问题是,一种风格做久了,就会削弱新鲜感、流失大量观众,即便是搞软色情。

节目很快便迎来了瓶颈期…

破局者,是一组重磅嘉宾。

有一期节目,请来了“三K党”——奉行白人至上的极端种族主义组织,以及民权领袖。



节目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说服“三K党”成员退出这个臭名昭著的组织。

但录制现场愈发失控。

弥漫的仇恨与愤怒演变成一场暴力事件,双方殴打成一团,混乱不堪。



只有理查德,站在监视器前拍案叫绝。

他知道,这种冲突极度吸睛,收视率绝对爆表。



从那以后,节目走上了靠矛盾冲突制造话题的路子,一期比一期烂俗,比如揭晓亲子鉴定结果、妻子大战情妇…

节目渐渐脱离了脱口秀该具备的所有特征,成了一座现代斗兽场,沦落为电视界的“下九流”。

一时间,全美都在对其口诛笔伐。



但节目丝毫不受舆论影响。

台下,监制理查德如法炮制着一出出好戏…

台上,主持人杰瑞把控着节奏,锣鼓喧天…

收视率,一路高歌…

甚至在播出“亲哥哥把亲妹妹肚子搞大”“男子与马的跨物种婚姻”(该期遭到禁播)这样震碎三观的内容之后,节目把《奥普拉脱口秀》拉下收视神坛,震惊全美。





《杰瑞·斯普林格秀》赚得盆满钵满。

但,“不讲道德标准只讲视觉奇观”的制作思路,此时已悄悄埋下祸根…



几年后,脱口秀俨然成为撕*秀。

在录制现场爆发的冲突中,嘉宾受伤屡见不鲜,有人被打掉牙齿,有人头皮被扯掉几大块,有人美甲连着指甲盖被掰掉…





监制理查德曾被问及,做节目的底线在哪里。

他的语气笃定又轻松——

我不会设任何底线,如果我能在电视上杀人,我会毫不犹豫当众执行,毫不犹豫…





当逐利的资本绑定收视率(流量)至上的生存法则,人性的自我约束力是如此不堪一击。

随着观众的口味愈发刁钻,节目被推上了“剧本论”的审判台。

那些吸睛的冲突,都是假的吗?

尽管纪录片中受访的几名制作人矢口否认,但从一些资料可以断定,节目的骂战、肢体暴力,很大程度上经过了排练,以及刻意引导。





比如,抛掷诱惑。

大约75%的嘉宾是小镇居民,多数人从未坐过飞机,从未去过大城市,视野贫瘠。

节目组会派豪华专车把嘉宾送到机场,然后用大鱼大肉款待对方,让嘉宾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凌晨,酒劲还没下去的嘉宾就被带到演播现场,接受指导、调动情绪。



有一位制作人透露,录制期间,理查德会待在现场做观察,当时机成熟,他便通过一个固定手势,示意再推嘉宾一把…

长期积累的矛盾,最终酿成祸患。

2000年5月,一个女人登上节目。



她原本是寡妇,不善交际,后来通过网络聊天室与一个德国男人相爱,并步入婚姻。

结婚仅一年,丈夫就开始家暴。

离婚后,孤单将女人推上了《杰瑞·斯普林格秀》的舞台,她希望通过节目挽回这段感情。

此时,男人已经有了新欢,并且当众拥吻了对方。





很显然,女人掉入了节目组布设的陷阱。

制作人意图挑唆两位女嘉宾动手,激化矛盾。

但这次,女人没有让节目组得逞,而是平静地转身,走下舞台。

为了让她完成录制,节目组甚至威胁:如果不回到台上,就不提供返程机票…





女人还是离开了录影棚。

从离开那刻起,百般殷勤的节目组再也没有联系过她,连最基本的询问都没有。

直到一起情节恶劣的谋杀案登上头条,这期节目才掀起了轩然大波——女人被前夫杀害。

负责此案的警察说,那是他们见过的,最惨烈的罪案现场之一…



都发生了些什么?

谋杀案和节目有何关联?

参与节目录制的两三个月后,女人和前夫有过短暂的复合,并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

但,前夫死性不改。

彻底绝望的女人,因为财产划分问题,一怒之下把前夫告上了法庭。

好在法官把房产的所有权判给了女人,同时对男人发布了限制令。

输掉官司后,男人到酒吧买醉,电视上正好在播那期关于三人恩怨的节目。



酒精催化着恶性情绪。

最终,男人失控,痛下杀手…

身为监制的理查德,曾这样为节目辩解——

我们只是给他们一个讲故事的机会,我们从不负责解决故事里的问题。



节目应该为谋杀案负责吗?

可以肯定,至少它不是清白的。

节目经历着铺天盖地的道德审判。

可即便如此,节目组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甚至在即将被传唤时,“恰巧”在牙买加拍摄…



一天天过去,公众的愤怒渐渐被烂俗、无底线的节目内容冲淡,最后归于平静。

理查德依旧在压榨员工、剥削嘉宾。

为制造出下一个爆款,使出浑身解数…





《杰瑞·斯普林格: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以节目发展为线索,透过监制、制作人、主持人、评论家、嘉宾(及其家人)、相关影像资料等多个视角,剖析了娱乐至上的原罪。

1991年9月30日,《杰瑞·斯普林格秀》首播。

2018年7月26日,最后一期节目播出。

近27年,27季,3891期。

节目几度经历观众审美疲劳、素材枯竭、舆论危机,但这场烂俗的猎奇大秀,还是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的长寿脱口秀之一。

人气最旺时,它一度成为日间脱口秀的收视王者,连《奥普拉脱口秀》都不是对手。



纪录片的爆料,让人打破了对节目制作的认知。

原来,每一出精心设计的矛盾都在疯狂试探观众的底线;原来,蹂躏公众价值观的罪魁祸首,不是制作人和嘉宾,而是坐在监视器前,暗中掌控一切的逐利者…

一名负责搜集故事、联络嘉宾的制作人,在节目经历旷日持久的道德审判后,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吸食违禁品、染上酒瘾。

某一期节目,他要深入挖掘一个更炸裂的故事:一位父亲,经常在援交网站上指定亲生女儿提供服务。



这次,他选择了退出节目。

他的一句话非常值得深思——

如果没有这些事。

网飞也不会有题材出这个纪录片。



真实呈现与主观制作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道德约束的界线该如何划分、监督?

这些讨论了几十年的话题,如今正是处于流量漩涡中的国产综艺,所经历的讨论。

曾有人说,内娱已经薅光了过去30年之间,日韩、欧美出圈综艺的版权。

当然,还有各种形式的,给自己贴上原创标签的“汉化”“致敬”…

本就根基薄弱的国产综艺(真人秀),应对创意枯竭、内容寡淡的方式,是在编排剧本、恶意剪辑、制造冲突、引导舆论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节目组深谙流量之道:只有源源不断的讨论,才能为节目续命,黑红也是红。

国产综艺的基本盘是怎样的?

拿刚刚过去的2024年举例。

有存在感的节目里,《乘风2024》评分5.6,《歌手2024》评分4.4,《花儿与少年 第六季》评分3.9,《无线超越班 第二季》评分5.4,《再见爱人 第四季》评分一路跌到6.5…



显而易见。

烂综艺,甚至是毒综艺,已经成为主流。

2017年,“中国首档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节目的自我定位)《演员的诞生》上…

章子怡怒扔刘烨皮鞋、袁立手撕蓝台等等,用一场场戏精表演诠释了什么叫“戏比天大”。

2024年,“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节目的自我定位)《再见爱人 第四季》上…

全网围剿一名过气选秀歌手的半素人老婆,“熏鸡事变”把观众气出结节,平台转身挂上熏鸡链接,把公众情绪转化为成交额。





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国产综艺(真人秀)经历着一场诡异的退化,并且掘利逻辑越来越成熟、可持续、可复制。

这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

尤其是在环境凋敝时,逐利者会更加肆无忌惮,一次次潜入观众的意识,反复按下主导情绪的红色按钮,试探临界点在哪里…

当然,乌鸦绝对不是在为身处舆论中心的任何一位嘉宾说好话。

就像《杰瑞·斯普林格秀》的主持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节目制作,但参与利益分配的人,自然不可能是一朵白莲花。

正如纪录片中的评论家所说——

把他人的痛苦包装成娱乐和消遣。

让观众叫好,嘘声相向。

这样的行为再卑劣不过。

每一声被精心设计、编排、剪辑过的故事所引导的谩骂和诅咒,在某些人耳中,是无尽贪婪的,人民币入账的声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扭曲的价值观,终有反噬的一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