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20时,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离去,犹如巨星陨落,在中国科技的浩瀚星空中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缺口。但他用一生书写的壮丽篇章,早已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立下了震古烁今的不朽功勋 。

今天,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缅怀之情,深入探寻这位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去触碰他那令人热泪盈眶、满是家国情怀的精神世界。

1926年3月(一说1924年2月24 日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一个普通的乡医家庭,原名黄绍强,在家中排行老三。

那是一个风雨如晦、山河破碎的年代,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年幼的黄旭华,亲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间惨剧:村庄被战火夷为平地,亲人离散,百姓流离失所。

这些惨痛的场景,像一把把尖锐的匕首,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也让他刻骨铭心般地领悟到 “落后就要挨打” 这一血与泪交织的教训。从那时起,一颗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黄旭华的求学之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幼年时,他先后在海丰县田墘镇树基小学、广东作矶小学就读,尽管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有过丝毫减退。

昏暗的灯光下,是他刻苦学习的身影;破旧的课桌上,留下了他求知的印记。高中时期,为了能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辗转于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广东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广西桂林中学。

在战火的硝烟中,他背着简单的行囊,穿梭于不同的城市,只为了能在知识的殿堂里汲取养分。1941年,心怀壮志的他,取 “旭日荣华” 中的二字,改名黄旭华。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更象征着他对未来的坚定期许,对国家光明前景的热切盼望,是他在黑暗中为自己、为祖国点亮的一盏明灯。

1945年,凭借优异的成绩,黄旭华获得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保送资格,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一旦抓住,便可能拥有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船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在交大,他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

辛一心、叶在馥、王公衡等一众名师的悉心教诲,如同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扇专业知识的大门,让他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同时,他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社团 “山茶社”,在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宣传进步思想。他用激昂的文字、铿锵的话语,为祖国的光明未来摇旗呐喊,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非凡勇气与责任担当。

1949年,黄旭华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自此,他带着满腔的热忱与抱负,像一名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正式踏上了报效祖国的伟大征程。

从1949 年到1958年,黄旭华先后在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市招商局、上海市港务局、船舶工业管理局等单位任职,参与船舶建造、设计以及 “三反”“五反” 等工作。

在这段宝贵的岁月里,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积累着实践经验。每一个项目,他都全身心投入,从船舶的设计图纸到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精益求精。

他深知,这些积累都是未来为祖国效力的宝贵财富,是日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坚实基石。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启动,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民族尊严与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黄旭华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信念,被选中担任副总工程师,从此,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开启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无比伟大的奋斗历程。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核潜艇技术更是一片空白,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试图将我们的核潜艇事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怀着 “敢为天下先” 的无畏精神,白手起家,从零开始。

报到时,领导的三句话让他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一是党和国家信任他;二是工作保密性强,进去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要当无名英雄。

面对这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退缩,毅然决然地接下任务,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心血,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核潜艇研究中。

那一刻,他仿佛化身为一名无畏的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民族的尊严,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

在1958 -1986 年这漫长的三十年里,黄旭华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联系,他将自己完全封闭在核潜艇研究的世界里,潜心科研。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实验室就是他的战场,图纸和数据就是他的武器。为了完成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设想方案,他和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废寝忘食。

无数个夜晚,实验室里的灯光彻夜长明,那昏黄的灯光,见证着他们的坚守与执着,也见证着他们为祖国默默奉献的青春与热血。

经过无数次的推演、计算、论证,他们终于完成了5个设想方案,并初步选定水滴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级的方案。

紧接着,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试验结果,他们都反复核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功亏一篑。

最终,他们成功完成并提交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在 “09” 工程 “下马” 期间,黄旭华作为核心人员,选择留下继续研究。他就像一座巍峨的灯塔,在黑暗中为团队指引着方向,为工程重启默默做着技术储备。

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 “401” 顺利下水,那一刻,整个试验场沸腾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欢呼雀跃,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那是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换来的成果,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辉煌,更是中国海军迈向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1974年,“401” 正式交付海军,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捍卫国家主权的 “国之重器”,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1983年,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他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1988年,他参与并指挥 “091” 型 “404” 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

但黄旭华毫不畏惧,他亲自坐镇指挥,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智慧,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 300 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核潜艇人的勇气与实力,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卓越风采。

在这漫长的三十年里,黄旭华承受的不仅仅是科研的巨大压力,更是对家人深深的愧疚。

父亲、二哥去世,他都没能回家奔丧,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把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底,化作科研的动力。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而耽误了核潜艇事业的发展。

直到 1987年,母亲看到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那一刻,母亲的心中既有对儿子的骄傲,也有对他多年来默默付出的心疼。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终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了93岁的母亲。母子相见,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那紧紧相拥的身影,诉说着这三十年的思念与牵挂。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所有的思念、愧疚、骄傲,都在这一抱中得到了释放。

1988年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卸任,但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从未减退。

此后,他致力于培养和选拔技术人才,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所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深知,核潜艇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接过这面旗帜,继续前行。

1994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一生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他还在多所高校担任教授、顾问等职务,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培育着更多的栋梁之才。

他站在讲台上,眼神中透露出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传承核潜艇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让中国海军成功跨入了 “核时代”。

他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勇往直前。

回顾黄旭华的一生,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敬佩。

他放弃个人名利,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难关。

他是真正的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他的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他的故事,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颂,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让我们向黄旭华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沿着他的足迹,勇敢地追逐梦想,无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