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网络,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GBIF,Animal Diversity Web。
村民在野外拍到黑白脸奇怪动物
近日,IP地址为内蒙古通辽的李先生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外出务农。阳光洒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李先生站定朝着四周张望一番就准备开始干活,突然眼角的余光瞥见旁边土坡上覆盖黑色塑料薄膜的区域上有只毛茸茸的动物跳了一下。
李先生用黑色塑料薄膜盖住那个区域是为了阻止阳光进入土壤,抑制杂草的滋生,并且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这在当地冬季的干旱气候下对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他担心那个动物抓破黑色塑料薄膜,导致自己的规划出错,于是赶紧跑过去查看情况。
本来以为是小猫或者狐狸吧?结果到跟前李先生就懵了,这动物此时炸毛了,看起来四肢短粗,它的尾巴像鸡毛掸子披在身上,内层毛发是褐色的,边缘有白毛也有黑毛;其白色的耳朵呈椭圆,脸上黑白分明,额头一道黑,眼睛区域也一圈黑,就像戴了个黑色眼罩;体背黄白相间,散布着许多褐色或粉棕色的斑纹,腹部则是黑褐色,乍一看体色很像花豹。
多看几眼,这只动物就着急了,显然认为李先生可能会对其不利,它直接拱起身子,张嘴却没什么声音,此时抬起两只前足朝着李先生的方向扑来!但显然只是虚张声势,它基本就是原地落下了,只是扬起了一阵尘土。
李先生不敢轻举妄动,万一被咬感觉是得去打针的,他于是退到一边。这只动物警惕了一阵后就一溜烟地逃走了。
李先生将自己记录的视频发布到网上,也算是一个纪念,当然也希望能借助网络的力量找到答案,确定这究竟是什么动物。
虎鼬
其实不需要多分析,根据图片就可以肯定这是虎鼬(Vormela peregusna),是鼬科虎鼬属的动物,毕竟它的毛发颜色分布太有特点了,在国外还被称为“大理石纹鼬鼠”,而在我国民间还有花地狗、臭狗子、马艾虎等等俗称。
虎鼬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但并非我国特有物种,它们还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国家,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但也有一些种群分布在草原地区、干旱亚热带灌木林和低山山脉,不过2100以上的高原地区通常是找不到的它们的。
虎鼬主要在夜间和黄昏时活动。它们非常的机智,大部分情况下会直接拿大型地松鼠或其他啮齿动物的洞穴中来用。而且它们还会筛选洞穴,最好是深度能达到60厘米以上的洞穴。
它们虽然相当善于攀爬,但它们主要在地面觅食,其食谱包含各种啮齿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蜗牛、昆虫和水果,有啥就吃啥。这样机会主义的食性并未磨灭其狩猎技巧,它们的视力虽然很差,但嗅觉异常发达。
察觉到猎物后,它们就会迅速出击,用自己两种致命的咬合方式来解决猎物。第一种是直接用犬齿刺穿猎物的身体,第二种则是不用犬齿刺穿猎物的身体而碾碎猎物。针对不同的猎物有不同的策略。
为了杀死小型脊椎动物猎物,虎鼬会碾碎猎物的胸部。如果猎物挣扎,它们可能会用前爪将猎物压倒,然后摇头或咬住头部或颈部。对于大型猎物,例如豚鼠,虎鼬会咬住颈背,最终在头骨底部切断脊柱。对于老鼠,它会咬喉咙。逃跑的猎物会被咬伤背部,而防守的猎物会被咬伤头部或颈部。
除了3~6月的繁殖期,它们都是独来独往的。雌性的总妊娠期为243~327 天,产仔4~8只。只有雌性会照顾幼崽,直到61~68天后才让幼崽独立。雌性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性成熟了;雄性则需要一年。
保护等级
虎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易危(VU)物种,同时它们在我国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就是俗称的“三有保护动物”。
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天然草原和沙漠栖息地的丧失。其分布地的草原栖息地正在减少,因为被改造成农田。另外,针对啮齿动物的灭鼠剂的二次中毒对它们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威胁。有些地区还会偷猎虎鼬进行毛皮生意。
虎鼬种群本来密度就低,数量多不到哪里去,因此它们很难应对这些威胁,还是得靠人类的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