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国际舆论就非常关注美国的对华关税策略。2月初,美国宣布对中国加征10%的关税,但这一数字远低于其竞选时宣称的60%甚至100%,根本就没对中国“下死手”,这引发了欧盟27国的集体困惑。而俄罗斯专家的分析和中方的一系列反制行动,让欧盟方面全明白了,特朗普的“虚张声势”背后,是中美实力格局的变迁,以及美国对全球战略定位的调整。


特朗普选择10%而非更高关税,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威慑”。俄罗斯智库专家苏斯洛夫指出,10%的税率既不会立即引发中方全面反击,又能制造谈判筹码,其核心目的是逼迫中国主动对话。为什么呢?毕竟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5%,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因此对中国发动全面贸易战,美国消费者将直接承受物价飙升的压力,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构建的多元市场网络,足以对冲对美出口损失。特朗普团队对此心知肚明,10%的关税更像是一份“谈判邀请函”,而非真正的宣战书。

中国在2月4日实施的4项反制措施,精准击中了美国的软肋。其一,对美农产品加税10%到15%,直击特朗普核心票仓,也就是美国中西部农业州,这些地区在2024年大选中贡献了特朗普62%的选举人票;其二,则是将两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针对波音、通用动力等军工复合体关联企业,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合作空间;其三,对谷歌启动反垄断调查,在数字经济领域反击美国科技霸权;其四,就是管制钨、碲等战略资源出口,这些资源是半导体、航空航天产业的关键原料,而中国拥有着全球80%的钨供应量。

对欧盟来讲,他们虽然心里有准备,但还是对特朗普策略产生了误判。一方面,欧盟试图通过全面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取代俄气,换取“对华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却警告“美欧贸易战将让中国得利”。这种摇摆暴露出欧盟既想借助美国安全架构制衡俄罗斯,又试图维持对华经济合作,但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处?


其实,特朗普的关税策略也在帮助美国全球战略转向收缩了,一方面,特朗普团队希望经济脱虚向实,也就是借助页岩气革命和农业优势,集中到能源和粮食的出口产业上;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选择性“撤退”,默许中国主导中低端制造业,集中资源维持半导体、AI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壁垒。此外,则是在乌克兰、台海等热点问题上降低直接介入,而是鼓励地区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务成本。


为什么要收缩呢?其实这本质上是终于承认了美国无法同时压制中俄欧三方,而中国通过四招反制也传递出清晰信号,不接受“美国定规则,中国守规则”的旧秩序。正如谢锋大使所言,“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应是田径赛,而不是拳击赛”,中美博弈的关税战更多是谈判桌上的筹码罢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