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把目光死死盯在了中国身上,重新把中美贸易战的火点燃了。上任刚没多久的他,干脆利落地宣布:对中国几乎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一律加征15%的关税。这么大的动作,一下就惊动了全世界。

与此同时,他还暂停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的关税政策,仿佛是故意为中国“特别准备”了一场硬仗。



这一次,中国的反应一点都不慢,连个缓冲时间都没留。商务部、外交部纷纷站出来表态反对,还连着推出五项有杀伤力的反制措施。

意思很明确,想打?奉陪到底。这场从未真正平息的贸易战,被特朗普这么一折腾,彻底掀开了新的一幕。



说实话,看特朗普的这一套操作,多少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他可不光是嘴上功夫了得,背后早就做了铺垫。

除了挥舞着加税的大棒,他还来了几个小动作,比如喊停从中国大陆和香港寄来的邮政包裹,又取消了对800美元以下小件商品的免税政策。可以说,他招招都对准了中国。摆明了,他就是想跟中国硬碰硬,把自己这一任总统的“强硬人设”塑造到底。



但问题是,特朗普真的知道自己在拿什么赌吗?中美经济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那根本不像是说断就能断的。美国市场上大到电脑手机,小到牙刷袜子,很多东西的供应链哪条离得开中国?

他这样动作频频,表面上看是要跟中国“拧劲儿”,可实际上,说不定更多是为了给自己国内拉点选票,博一波政治流量。



换句话说,跟中国较劲这事儿,可能更像是他手里的武器,用来控制国内舆论、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

当然,特朗普自己心里多半门儿清。他这场“政治秀”最大的问题在于,后果真的很可能超出他的控制。一边号召把制造业“带回美国”,一边却让企业头疼、高管吐槽,这一来一回的反噬,可不比他想象得弱。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可谓雷厉风行。不到一天,连着扔出五张“反制牌”,拳拳都往特朗普政策的痛点招呼。

比如说对美国出口的部分核心产品加征关税,又或者是限制一些关键领域的进口,这种操作简直不要太精准。



而且,中国可不仅仅是斗气陪你玩一局,这些动作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明显能看出来,我们国家早就开始为这种对抗性政策做准备了——国内大力推“内循环经济”,在关键技术和供应链上更加自主,同时加强跟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合作,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简单说就是:我不跟你硬磕,我侧身绕行,我先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



这一次,特朗普确实碰硬了。中国的反击不仅仅是经济博弈,也透露出更深一层的意味:你可以搞小动作,但别想逼我们低头。这盘棋,棋局还长着呢。

跟几年前相比,这一轮的中美贸易战显然有了一些新特点,那就是战线从传统货物贸易扩展到科技、市场以及规则制定等更新、更复杂的领域。



尤其是在科技方面,特朗普不仅有计划地针对中国的高科技行业,还试图断供某些尖端产品出口。很明显,他想在技术这块限制中国的发展

不过,别忘了,这几年中国的科技进步可不慢。像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的企业本来就不差,而经过前几轮博弈的“倒逼”,这种技术自主化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



他越是卡得紧,中国的发展动力反倒更强,甚至成了加速器。

除了科技“较劲”,市场的争夺也成了新战场。他一再试图减少中美经贸合作的规模,但中国可不傻,不仅在“减依赖”上下了功夫,还通过一系列内外部改革,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



特朗普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中国吃亏,但现实恐怕没他想得那么简单。

按照特朗普以往的套路,打压中国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拉几个“盟友”来助阵,甩锅更是他的惯用伎俩。但这次,世贸组织却给他泼了冷水。



总干事伊韦阿拉很客观地指出,美国甩锅中方,说什么“工作被中国抢走了”,其实就是在掩盖自己制度上的无能。这么干根本没用,还会把全球经济搞得更乱。

说白了,美国内部的问题,根本不该赖到别人头上。中国的崛起可能确实让西方传统制造业感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世贸的意思很直白: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失衡才是真正的元凶。你跟打雷似的喊“中国威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引起更多反作用。



更尴尬的是,世贸这次的发声,其实是在点名批评特朗普长期以来的单边主义政策。说实话,他早就不怎么待见世贸了,甚至扬言要退出,显然就是不想被束缚规则之内。

但问题是,你单方面搞事情,真心闹翻了,最受伤的还可能是自己。



特朗普的“硬碰硬”,在国内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经济学家和企业界对他的政策可没少发牢骚,直呼这种强行加税是“历史上最愚蠢的政策之一”。有人直接点破了问题所在:美国的企业、消费者,全都会因为这场贸易战成为受害者。

还记得之前传出的一些数据吗?美国国内的通胀已经难以控制了,这时候再来加税,不就等于火上浇油吗?物价一涨,最先被波及的就是普通百姓。



对企业来说更糟糕,毕竟他们的成本已经因为供应链压力变得很高,再这么一折腾,利润空间还剩什么?不少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后悔,曾经那么多投资铺到美国市场是为什么,到底值不值?

而作为连线全球供应链最关键的一环,中国的供应链一断裂,再怎么找替代品,美国也得多花好多钱,耗费大量时间。



最讽刺的是,特朗普原本想靠加税来“为美国撑腰”,但这种弄巧成拙的政策,很可能让他的支持率,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和蓝领劳动者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压力,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其实很耐人寻味。



一方面是坚决反击,表明态度不软。另一方面,中国也深知,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根本就不能指望别人让路。

于是,国内市场的深化改革,大循环思路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布局,全都在努力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在加强多边合作方面也没落下,比如更深度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让亚洲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

再加上非洲、南美的合作,这几块市场连接起来,已经成了抵御单边主义风险的强力“护盾”。特朗普想靠孤立化中国来扩大自己的利益圈,却没想到中国在暗地里早就布好了更大的局。



回头看看中美这次的博弈场景,说句实话,这根本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特朗普打压中国的举措,短期内可能会换来一些国内选票的回馈,但长期来看,他是在透支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

而中国呢?虽然能在这场对峙中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对抗也会在短期内对国内外贸企业造成压力。



不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聪明的国家,会从冲突中找到机会,而不是一味纠结在消耗中。谁能平衡好短期风险和长期利益,谁才更可能在全球化的下一局中占据上风。

这一场“战争”可能还会持续很久,牌局还在打,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选择破局的时机和方式,都会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大事

问题是,特朗普还能不能看得清后果?这恐怕就不是他三言两语能糊弄过去的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