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作品我采用的是平针绣法,它是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尾巴像一个如意,寓意是事事如意,生生不息……”前不久,在原州区首届“原州织女”技能大赛上,44岁的肢体二级残疾人王海娟凭借精湛的绣技获得刺绣类一等奖。


王海娟在一针一线间绘制出精美图案。

王海娟系原州区古雁街道居民。2017年,因双侧股骨头和双侧肱骨头坏死落下残疾,但她不向命运低头,通过自学刺绣、直播带货,在无数次挑战中战胜自我,用针线“绣”出别样精彩人生。

青年时期痛失双腿
靠刺绣重拾生活信心

2017年4月之前,王海娟的家庭生活平凡而幸福,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充满了希望。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结核性脑膜炎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为了治疗疾病,她不得不大量使用激素药物,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她双侧股骨头和双侧肱骨头坏死,从此只能在轮椅上生活。

身体的残疾让王海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她无法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经历四处求医无果的沮丧、职业受挫的无望,王海娟在丈夫一次次的鼓励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2018年9月,王海娟在快手平台上看到了有关刺绣的视频。视频中,绣娘们手中的针线仿佛有了生命,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美得让人惊叹。她被这些作品深深吸引,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不能试试呢?


王海娟的刺绣作品。

这个想法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灰暗的生活。她决定学习刺绣,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于是,她购买了刺绣材料,开始了自学之路。起初,由于身体的不便,她的动作非常缓慢,手指也不够灵活,但她没有放弃。她一遍遍地练习,从最简单的针法开始,逐渐掌握了刺绣的技巧。

“我爱人既聪明又勤奋,也是个有闯劲有思路有魄力的人,只要认准的事,准能干成。一开始,怕她无聊,我支持。后来,看到她没黑没明地干,又怕身体坚持不了,怎么也劝不住。”提起王海娟的创业经历,丈夫看着家里墙上那些精美的刺绣作品感叹道,“每一件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创意,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她对非遗手工艺的热爱。”

线上直播分享
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王海娟的刺绣技巧逐渐成熟。她在快手平台注册了名为“涓涓细流刺绣”的账号,分享作品,并尝试进行直播。

“穿针、引线、下针、勾勒……每一步都要细致耐心。”因作品精美,在直播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和她一样有身体缺陷的残疾人,王海娟不仅耐心教授刺绣技艺,还从心理上开导大家,用自身经历诠释刺绣带来的光明生活。


王海娟的刺绣作品。

令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作品很快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粉丝们不仅喜欢她的刺绣,更被她的坚韧精神所感动。渐渐地,她的绣品开始有了销路,她也通过平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绣友,大家互相交流、探讨,不断提升绣技。

刺绣不仅让王海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还为她带来了经济收入。“虽然收入不多,但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即使身体残疾,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病痛的阴影也逐渐被驱散。”王海娟说。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愿意轻易放过她。2021年7月,王海娟再次被确诊为全身性肌炎、重症肌无力和神经多处损伤。刚刚有起色的生活再次跌入深渊。这一次,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


王海娟的刺绣作品。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党和政府的惠残政策以及身边爱心人士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为她捐款治疗,家人也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家人的陪伴和社会的关爱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半年之后,她又一次拿起了绣针。

如今的王海娟,已经掌握了多种刺绣技法。她的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刺绣香包、挂件、鞋垫、摆台、挂画、枕头等,甚至还能进行半成品制作、制图及印制。她的刺绣作品图形精美、栩栩如生,深受粉丝喜爱。她的绣品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远销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王海娟的刺绣作品。

近年来,王海娟先后参加原州区技能技艺展示交流等多场活动,她不仅用五彩丝线绣出了美丽的六盘山风景,也“绣”出了别样的精彩人生。“我对未来满怀信心,将来,希望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展示更多作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也希望自己的红色非遗产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走出固原,走出宁夏,走向全国。”王海娟笑着说。

(华兴时报记者 单 瑞 文/图 )

内容来源:华兴时报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于芸霞

审核:马学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