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玉。本报记者 张春雷攝

□本报记者 王志强

标准的身体语言提示,与队员技术性交流,用计分器记录比分,用测量尺测量距离……连日来,作为冰壶项目“ITO”(国际技术官员),王冰玉像“指挥家”和最后一壶定乾坤的胜负手,在赛场上忙碌着。

“上届亚冬会我还是以运动员身份参加的,能够成为这届在家乡举办的亚冬会裁判,感觉特别荣幸。”赛间,王冰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原中国队队长,王冰玉曾荣获2009年世锦赛冠军,摘得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铜牌,夺得2017年亚冬会金牌,2018年又带领姐妹们征战平昌冬奥会,一系列荣誉让她被公认为中国冰壶“一姐”。此后,她逐步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竞赛主任的身份过渡。从上届亚冬会的冠军,到北京冬奥会项目竞赛负责人,再到本届亚冬会国际技术官员,让她对冰壶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知。

自从得知要当本届亚冬会的“ITO”以来,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恶补国际壶联最新规则,从‘五壶制’,到新出台的‘中线规则’。”王冰玉说,这些新规则对她而言还比较生疏,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做到熟记于心、准确应用。为此,打印出来的新规则她翻烂了好几本。她说:“做裁判员跟之前做运动员不一样,需要理解每一条规则,包括执裁的原则和准则,都要逐字逐句学习。本届亚冬会比赛积累的执裁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如今身为北京体育大学教师的王冰玉,把更多精力用在培养大学生身上。培养冰壶项目在我国的群众基础,提高我国冰壶项目在国际上的竞技水平,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前不久,王冰玉参加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冰壶对抗赛执裁工作。“看到家乡小选手在比赛中展现出老练的功力,作为前辈我很高兴。”

近年来,冰壶项目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多个省市的冰壶水平提升迅猛,我省的优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王冰玉坦言,这对于冰壶项目和冰雪运动在国内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全国各支队伍的水平都提高上来,才能让国家队选拔人才得心应手,对家乡队伍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促进。”王冰玉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