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莲湖区电容器厂出土的唐代月宫镜(《西安文物精华·铜镜》,图111)。作者供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朝李白看到的月亮比现在的更圆吗?唐朝月光比现在的更亮吗?

  虽然没有时光机,回不去唐朝,但是有铜镜带我们穿越。从望不见月亮形象的铜镜铭文,到真子飞霜镜背上方的半个月亮;从盘龙双鹊月宫镜上的一轮小圆月,再到画面充满整个镜背的月宫镜。唐朝的月亮,从抽象的铭文,到具体的形象,由远及近,从小到大,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隋末唐初的一些铜镜铭文,常将铜镜比喻为明月,从中可以想见那时月亮的影子。有一些铜镜可能是隋代铸造的,到了初唐,仍在使用。铜镜纹饰布局仍沿袭汉镜以来的历史传统,镜背内区大多为动物或植物纹饰,外区一周为铭文带,阳文楷书。镜铭一般四字或五字为一句,用词典雅,情真意切。虽然在这一类镜子的背面看不到月亮的形象,但能感受到明月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所以才将日常所用的镜子比作圆月。

  1966年陕西省西安市动力厂出土一面光流素月瑞兽镜,镜铭为“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外围铭文带与内区瑞兽纹相映成趣,展示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说了好一阵唐朝的月亮,只见文字,还没看到月亮的影子,终于在真子飞霜镜上发现了半个月亮,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川平武城隍庙出土的唐代盘龙双鹊月宫镜(《中国青铜器全集》16卷《铜镜》,图148)。作者供图

  唐代的真子飞霜镜,因镜上田字格中的四字铭文而得名。镜背上部中央为祥云托月,半个月亮若隐若现。也有人认为,镜子上方的半圆形纹饰不是月亮,而是太阳的形象。镜钮形制较为奇特,是一只乌龟伏于荷叶之上。镜钮一侧,一位隐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另一侧则是一只鸾鸟独立石上。

  “真子飞霜”究竟何意?有的说,端坐竹林前的抚琴高士名为“真子”,所弹琴曲为“飞霜”;有的说,整个画面反映的是古代孝子尹伯奇放逐于野的故事;有的说,这是有关伯牙弹琴的典故;甚至还有人将其与佛教、道教人物等联系在一起。众说纷纭,令人如坠雾中。

  有一面真子飞霜镜的来历较为独特,是1983年浙江宁海文物普查时征集到的。据说,此镜为当地村民在溪流中发现。镜缘上部略有磕碰的残损痕迹,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历经一千余年,仍然乌黑发亮,实属不易。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面真子飞霜镜品相较好,纹饰清晰,高士抚琴,鸾鸟起舞,一派祥和气氛。浙江金华镜子上的纹饰,半个月亮清晰可见,“真子飞霜”四字铭文的位置,却被一只展翅高飞的仙鹤代替,富于想象力,画面动感极强。

  以上真子飞霜镜一般都是圆形、葵花形,西安出土的一面则镜形罕见,为亚字形。镜背上方云海托月,半个月亮浮上来。

  真子飞霜镜的形制,有的在细部上略有差异。除了镜钮上方有“真子飞霜”四字,或者有一只飞翔的仙鹤之外,还有一种在镜缘饰以一周篆书体铭文带的,镜铭为:“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无论怎样,这些铜镜标本中,半个唐朝月亮的美好形象还是能够展现在今人面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半个月亮爬上来》。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故宫藏镜上的铭文“侯瑾之”三字,认为真子飞霜镜上高士形象的原型应是东汉末年敦煌地区的学者大儒侯瑾。

  1955年,在洛阳涧西矿山机械厂发掘唐代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下葬的陈曦夫妇合葬墓时,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墓中随葬了两面别具一格的铜镜。

  一面是盘龙双鹊月宫镜。钮下一条盘龙龙首高昂,鳞爪飞扬。镜钮两侧各饰一只长尾喜鹊,口衔绶带相对飞翔。最为奇特的是镜钮上方一轮圆月当空高挂,月中桂树枝繁叶茂,其两侧分别为月兔握杵捣臼、蟾蜍伸展四肢。另一面铜镜为螺钿镜。镜背上方,树影婆娑,明月高悬。镜钮两侧,两位高士席地而坐,一位举杯饮酒,另一位弹奏阮咸。清风明月,诗酒田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内容。

  唐代张汇《千秋镜赋》云,千秋镜背“或铸或镕,是磨是削。刻以为龙,镂以成鹊”,“鹊飞如向月,龙盘以映池”(《文苑英华》卷一〇五),与盘龙双鹊月宫镜上的纹饰恰好相符。盘龙、双鹊、祥云,月宫中的玉兔、蟾蜍、桂树,成为此类铜镜的画面主体,引发人们对月宫的美好想象。

《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作者供图

  从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真子飞霜镜,到一轮小圆月当空高挂的盘龙双鹊月宫镜,唐朝的月亮从远到近,渐渐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最为细致入微地展示唐人心目中的月亮形象的,莫过于马上出场的月宫镜,可以说是“月兔捣药嫦娥舞,跳跃蟾蜍临桂树”。

  圆形月宫镜为圆形,象征着一轮圆月,画面中央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桂树,树的左侧玉兔双手握杵,平静捣药。树的右侧上方,嫦娥凌空飞起,轻盈舒展、衣带飘舞,有一种“吴带当风”的意境,树下有一只蟾蜍伸肢跳跃。

  圆形月宫镜画面组合的另外一种形式为:左嫦娥,中桂树,右玉兔(蟾蜍),这种组合形式的月宫镜发现数量相对较少。

  上海博物馆藏的一面月宫镜形制较为奇特。在围绕着三圈铭文的中心圆内,挺拔的桂树、直立握杵捣药的玉兔、张牙舞爪的蟾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惊讶的是,镜钮为伏兽钮,长尾冲天,头朝下,嘴里噬咬着一匹奔马。在这幅惊心动魄的月宫图之外,三圈铭文共计156个字,讲述了唐开元十年(722年)一位扬州吕氏匠人铸造铜镜的故事。

  月宫镜还有一种八瓣菱花的镜形,外轮廓如鲜花绽放,花瓣外露。其形制美轮美奂,装饰意味浓厚,仿佛现代制作月宫题材的墙上挂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瓣菱花形月宫镜中,还有一类带“大吉”铭文的月宫镜,画面中的嫦娥飞升于空,手托“大吉”铭牌,玉兔忘记了捣药,蟾蜍起舞。“大吉”就是大吉大利。

  1966年,在隋唐洛阳宫城内发掘7座烧瓦窑,其中,4号窑后壁上阴刻“大吉”两字。洛阳宫城遗址内还出土吉字凤鸟纹方砖。这些文字与月宫镜上的铭文一样,均寄托了唐朝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最后想说的这面月宫镜,是一个“终结者”,它宣告了大唐月宫镜题材的结束。1955年,这面方镜出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8区29号唐末五代土坑墓中,这是我见到年代最晚的月宫镜。形制也很特殊,方形中套一圆形,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镜上的各种元素均有。

  亘古不变的十五之月,无论是唐朝还是现在,都是一样圆,只不过唐时的明月更加古朴,更有诗意,寄托着诸多诗人的浪漫情怀与美好遐想。进一步延伸阅读,可参阅我的新书《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

  唐代的月光,凝聚在唐时的镜上,映照着今人忙碌的身影。有人说:江湖上漂浮着两条船,一条叫“名”,另一条叫“利”。太史公亦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元宵节将至,从名利的桎梏中暂时解脱出来,跨越时空,感受一下唐时的月光,品味着月宫镜上积聚千载的唐朝月光,你是否体会到了那份穿越带来的闲适与惬意呢?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