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窑小镇窑火旺
又是一年春来到。伴着节日的喜庆,记者近日跟随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李静来到郭窑村的“中国红陶·郭窑小镇”。
“商城县是著名的‘炖菜’之乡,小镇里有个‘锅’型建筑正是老百姓餐饮中的‘炖锅’,还有一栋用红砖垒砌而成的‘火窑’,一口‘锅’,一个‘窑’,合在一起就是‘锅窑’,谐音为‘郭窑’。”李静告诉记者,如今,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古窑已成为小镇的历史名片。
一进小镇,广场上的划旱船表演热热闹闹。放眼望去,还有磨豆花、打糍粑、舞龙、火绫子等形式多样的表演,年味儿十足。
“郭窑原来没有这么热闹,现在有这么多人来旅游打卡,与检察机关的两次助力分不开。”李静介绍,在2024年小镇改造过程中,商城县检察院收到一条公益诉讼线索,郭窑有一处扔破损陶器的地方,堆放着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破损陶器。检察官来到现场取证后发现,该处属于历史文物,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且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于是,该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县文物保护部门和属地政府履行好保护文物职责。经过整改,遗址处修建了玻璃墙,不仅避免了坍塌风险,还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风貌。
“遗址修缮保护完成后,商城县检察院建议我们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文物保护专项行动,还帮助制定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方案。”双椿铺镇党委书记耿海峰介绍,“按照这个方案,郭窑小镇的建设做到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风貌。同时,注重深挖郭窑小镇的特色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的发展思路,因势利导、放大优势,让美丽古村重生。”
舞台搭好,还要引客“看戏”。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郭窑小镇是如何吸引众多游客的?李静告诉记者,这离不开一场直播的助推——2024年5月22日,在信阳市检察院的协调下,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联合开展的“走近一线检察官”微直播活动走进了郭窑小镇,向外界推介小镇的历史和保护情况。自那以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师傅,您好!您正在制作什么作品呢?”在一家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商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姜春海,他正在用郭窑出产的红陶土制作炖罐。
“这几年,在检察机关的努力下,这里的红陶土保护得很好。从2024年6月以来,红陶作品就特别畅销,供不应求。”姜春海说。
走出工作室,记者来到制陶体验馆。孩子们正在家长的陪同下,专注地体验手工制陶。冬日的暖阳照进屋内,制陶的热情伴随着浓浓的年味儿还在继续升腾。
给摩崖造像“体检”
“有变化吗?”
“这里呈现的图像与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异了,岩体渗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近日,在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卫平村一处红色的檐廊建筑里,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专家阮方红手持仪器,小心翼翼地对准摩崖探测。大足区检察院检察官万灵在一旁边询问数据边记录。
“这是在干吗?”记者好奇地问。
“我手中这台里氏硬度计,可以检测岩石的硬度值,评估岩石的风化及防渗水等相关情况。”阮方红说。
为什么要定期给文物“体检”?这还得从一年多以前的“数字巡查”说起。
“这里多了一些可疑物!”2024年1月,万灵通过重点文物电子巡查保护平台,发现卫平村摩崖造像出现异常情况。
万灵随即和特邀检察官助理前往文物所在地调查。原来,随着元旦及春节来临,周边群众来到附近烧香烧纸,形成了烟雾,留下了垃圾,导致文物监测显示异常。此外,文物责任公示牌信息更新滞后、保护建筑破损漏水等问题,也增加了文物的安全隐患。
“大足区检察院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建成覆盖辖区53处重要文物信息、实时了解文物保护情况的数字平台。”万灵介绍,该平台显示,卫平村摩崖造像为研究明代佛教造像艺术及当地民俗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于2020年12月被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
立案调查后,大足区检察院向当地镇政府送达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强化安全检查巡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并开展保护修缮等,确保文物安全。
收到检察建议后,当地镇政府迅速完善文物保护标识,安排文保员增加文物巡查频次,规范群众行为活动,及时制止损伤文物本体的不文明行为,并联系大足石刻研究院制定文物保护建筑修缮方案。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作者:刘立新 胡传仁 张博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