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韩红慈善基金会员工的工资一公布,立即引发了一些人的热议。据公布的财务报表来看,56个人一年总共发放了6,042,197.78元,人均不到11万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财务报表,却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有的网友对比了一下云南昆明盘龙区红十字会,5个人一年发放了114万,平均每人年均22.8万。因此网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难道不应该领工资吗;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人,他们付出了劳动应该得到回报。对于这两种观点,就目前来看,是基于当下我国的慈善机构的行为和职能而发出的,当然也符合现代国际潮流。但是在我看来,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与当下我国的公益慈善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公益慈善机构的性质来看,打着是公益慈善的旗帜,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半公益半慈善的组织,其中商业化的味道更浓重一些。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人,他们付出了劳动应该得到回报,那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不是想做公益慈善的,他们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把这些组织等同于一般的工厂企业。如果是这样来看,那就能够说得过去了,因为无论是工厂还是企业,再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劳务资源,付出了相应的劳动就必须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情理中事。但是我们往往却忽略了这个组织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这个组织本身是公益和慈善,如果把这种性质等同于商业行为,那就偏离了这个组织的初衷。
就当下来看,我们很多国内的所谓公益慈善组织,其实背景就是一些基金会。而基金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不容置疑。当然,如果把这些基金的收益全部用于公益和慈善,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公益是真公益,这种慈善是真慈善。但是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不仅很多机构的收益不透明,就连一些捐款数目和收支都不透明,因而这就产生了极大的腐败空间。我们比如当年某人捐一块钱的事情,但是据后来某机构反馈,是当事人捐了20万,因为怕别人说,因而改成一块钱。那问题就来了,这样一来,谁又能够知道捐款数目真实是多少呢?又如何对这样的组织进行有效监管呢?
所以说,就本次事件而言,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人员工资低的现象我非常理解,这也更加充分证明了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做的是真慈善,而不是假慈善。因为真正的慈善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大家也都有息的工作,自己的收入,所以也绝不会想着从慈善事业中赚钱养家糊口。否则这样的公益慈善还何以称做公益慈善呢?但是尽管如此,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做法,肯定也会引发一些其他人的不满,因为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对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进行抹黑和打击。对于这个我们不必太在意,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道理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