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蜂科—潜蝇茧蜂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姬蜂总科
茧蜂科
潜蝇茧蜂亚科
潜蝇茧蜂亚科(学名:Opiinae)是属于茧蜂科下的一个亚科。
1.潜蝇茧蜂
潜蝇茧蜂(学名:Opius sp),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mm,翅长2.5mm,触角长3mm;体黑色,有光泽。头部包括颜面、唇基、额、后颊、后头及复眼、单跟均黑色;上唇及上颚褐黄色,上颚齿褐色;触角黑色线状24~28节,多为26节,柄节、梗节及鞭节第1节一侧黄色,一侧色暗。胸部黑色,光滑有强光;中胸盾片盾纵沟只在前缘微显;小盾片黑色,前横沟明显;并胸腹节褐色,中间黑色,有皱纹。腹部第1节黑色有柄,第2节褐色,其余节黑色。翅透明,微显茶褐色;前翅翅痣狭长,长约为宽的4倍,翅脉黄褐至深褐色,第2肘间脉不明显。足黄色,胫节端及跗节端呈褐色·有的个体胫节及跗节均呈淡褐色。
(2)生物学特性
寄主有绒眼彩潜蝇、麦鞘毛眼水蝇、大麦秆蝇等。蜂于寄主蛹期羽化,每蛹出1蜂,是绒眼彩潜蝇寄主率最高的1种寄生蜂,5月中旬寄生率最高可达70%以上,麦鞘毛眼水蝇寄生率10%左右。3月至8月.寄主发生期均可见此蜂。
(3)地理分布
陕西、青海、四川。
2.切割潜蝇茧蜂
切割潜蝇茧蜂(学名:Opius incisi)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2003年,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在饲养桔小实蝇(采自漳州)的过程中,获得该寄生蜂,经鉴定为切割潜蝇茧蜂Opius incisi Silvestri,中国新记录种。是寄生于桔小实蝇幼虫期的重要的单性内寄生天敌,也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寄生于桔小实蝇体内的两种寄生蜂之一。据文献记载,该蜂与Opius humilis Silvestri为同物异名。
(1)形态特征 ①成虫
雌蜂:体长3.2~3.6 mm,前翅长3.5~3.7 mm,触角长4.3~4.5 mm。头部披毛,光滑;单眼呈正三角形排列;复眼大,凸起;上颊短,后头凹陷,后头脊部分缺如;触角48节,丝状;梗节明显;额稍凹陷,无中纵脊,前方具l小窝:正面观,脸稍隆起,具浅的凹陷刻点,上部具一弱的中纵脊;前幕骨陷小;唇基边缘水平,口腔开放;颚眼距与上颚基宽大约等长。前胸及中胸盾片光滑有光泽,中胸盾片隆起,盾纵沟极短,小盾片前沟窄,小盾片隆起,光滑有光泽;中胸侧板光滑,有光泽,具基节前沟:并胸腹节具l条中纵脊,脊两侧具小皱刻点,该脊在中下部分分叉,呈倒“Y”形。翅:前翅翅痣倒三角形,径脉第l段(r1)自翅痣中部稍前发出,径脉第3段(r3)稍弯曲,延伸至翅尖,肘脉第3段仅基部1/3明显,第2肘间横脉痕迹状,回脉(rec)后叉,稍呈弧状;后翅外小脉(pnv)缺如,具后肘脉(cub)。足光滑,腿节相对粗壮,后足基跗节长度短于其余跗节长度之和。第1腹节楔形,中部降起,基部具2条脊,端部有2个凹陷,中间具不规则纵向网被状刻点,两侧光滑有光泽,其余腹节光滑有光泽,各节中间披一横列细毛,第2腹板沟不明显,产卵器鞘较长,是腹部长度的1.1倍。头部(触角暗褐色,单眼区、上颚齿、复眼黑色除外)、胸部(后胸、并胸腹节暗褐色除外)黄褐色:翅透明,翅痣基部l/2浅黄色.端部1/2及翅脉黑褐色;足透明黄色(前、中足端跗节及后足附节暗褐色除外);腹节背面、产卵器鞘黑褐色,产卵器红褐色。雄蜂:体长3.2~3.4mm,前翅长3.0~3.2mm,触角长5.0~5.1mm;头宽是头长的2.1倍,复眼长是上颊的2.4倍,触角45~46节,脸宽是脸高的1.7~1.9倍,颚眼距上是颚基宽的0.6倍,腹节第1背板长约与宽之半相等,基部侧脊平行,超过腹板长度的1/2,翅痣黑褐色,其余特征与雌蜂相同。
②卵
初产卵乳白色,香蕉形。卵长约1.0mm,直径约0.2mm。一端钝圆,孵化后为幼虫头部,一端稍尖,孵化后为幼虫腹部。卵壳薄,卵黄少。未发现卵孔。每雌遗腹卵30~40粒,在卵巢中呈线状排列。
③幼虫
初孵幼虫身体透明,蛆状,头端方形,具头壳,宽扁,腹部细小,尾端细尖。体长0.8mm、胸径分别为0.2mm;体色随虫龄增加而加深,后呈乳白色,3龄幼虫头壳退化;临近老熟时虫体充满寄主蛹体,体呈白色或米黄色。
④预蛹和蛹
预蛹多为乳白色,可见白色脂肪体,由膜包被,附带幼虫各龄头壳。初化蛹呈乳白色,或略呈淡黄色,蛹体长2.6mm、胸径1.8mm。
(2)个体发育
切割潜蝇茧蜂从卵到蛹期直至羽化,个体发育全过程均在寄主体内度过。在恒温25±1℃、70%RH条件下,个体发育历期21.7~26d,其中卵期1.7~2.3d,平均2.0d;幼虫分三龄,共12.0~14.0d,平均13.1d;蛹期(含预蛹期)8.0~10.0d,平均9.1d。另产卵前期为3.0~3.5d,平均3.2d,羽化后成蜂存活15~33d,主要跟产卵频率有关,雄蜂寿命多短于雌蜂。
①幼虫期
幼虫为3龄,一龄2.0d,二龄6.6d,三龄4.5d;在恒温条件下,龄期的长短变异较大,与寄主幼虫的大小有关。初孵幼虫体小透明,蛆状,头部骨化,扁平,方而宽,口器位于头盖中央,可伸缩吮吸寄主体内汁液。腹部细小,尾端细尖。其体长0.8mm、胸径分别为0.2mm;消化道已明显,虫体充满脂肪体,寄主幼虫体外可见其黄褐色口器;二龄幼虫半透明状,体形与一龄幼虫类似,但分节明显,共11节,口器变大,大腭弯刀形且尖锐,触角小泡状,表皮开始皱褶;幼虫进入三龄后,大腭退化,虫体较二龄幼虫肥大,体长变短,但胸径增加,分节更加明显,背侧皱褶不断加深,已具神经系统的基本雏形。后期停止取食,寄主幼虫体躯已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壳及残存的表皮。
②预蛹及蛹期
预蛹乳白色,近椭圆形。幼虫表皮形成包膜,透过包膜可见蛹的器官芽在逐渐发育。首先是头、胸分开,头部依次出现口器、复眼、触角等,然后胸部出现足芽和翅芽,最后腹部分化;中期蛹体乳白色,各器官已经形成,复眼红色,身体略呈淡黄,体长4.3mm、胸径1.8mm;后期复眼黑色,蛹色进一步加深,多呈黄色,可辨雌雄。临近羽化时,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跟成蜂相差无几,口器可活动,身体刻点清晰可见。
③成蜂羽化
成蜂羽化时,寄生蜂用大腭将实蝇的蛹壳咬成一个圆形小孔,经过反复咬嚼直至羽化孔大小适合出蜂时,才将头部和前足伸出。羽化过程大约需20~30min。每个实蝇蛹中只羽化出一头寄生蜂。
(3)成蜂习性
寄生蜂羽化后可立即取食,在自然界靠取食花蜜和露水。成蜂具有较强的正趋光性,所以室内繁殖寄生蜂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同时可利用这一习性收集成蜂用于室内试验或今后田间放蜂。
(4)分布
该蜂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马来群岛婆罗洲、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美国夏威夷、中国福建。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