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领导人的哈欠

打哈欠是人在疲惫时的一种自动反应。但有很多人不知道,人们在疲惫时打上一个呵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活力。这是因为疲惫的感觉来自于大脑缺氧,而打呵欠则是人体改善给大脑供氧的一种自然反应。所以,打呵欠就可以解除大脑的疲惫感。

实际上,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打完哈欠后,全身的神经、肌肉似乎都得到了放松。研究人员发现,打哈欠多发生在长时间慢呼吸或浅呼吸后,比如过度疲劳、紧张、久坐、专心致志地写作业或读书,等。

小生也曾注意到,当人们从电影院或游乐场里出来时,常常会打哈欠。研究人员说,这就是因为静坐过久、浅呼吸时间太长的缘故。另外,如果腰带束得过紧、房间过热、房间通风不良,也容易让人打哈欠。

研究者说:打哈欠,除了可以改善大脑供氧以外,还可以松弛紧张、消除疲劳、放松肌肉等。在飞机降落时,打上一个哈欠还能平衡耳朵内外的压力。同时,研究者还发现:打哈欠也有利于养护眼睛。

德国保健协会曾经建议:长时间面对电脑的人,如果想让眼睛休息一下,打个哈欠是最为方便和有效的。研究者还给出了最佳的打哈欠方法。具体是:先伸一下懒腰,尽量地张大嘴巴;在开始打哈欠时,要尽力地往外呼气;同时,下巴最好还要左右移动。你见过骆驼吃草吗?是的!打哈欠时,下巴模仿骆驼吃草的样子、左右移动。

不过,如果连续多日都没有睡好、身体过度疲劳时,也许连打呵欠也都没有气力。这时,可以使用“亚历山大技巧”,引导肌体自然打出呵欠。方法如下:仰卧在地毯上或者硬板床上,头下垫一个矮枕头,腿弯下面垫一个高枕头。这时,模仿打呵欠的动作,将嘴上下左右拉开,用腹部的力量往外呼气。连续反复几次,呵欠自然就会接踵而至,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接一个、直到让你泪水涟涟。那可真叫个酣畅!


想不想来个哈欠?

其实,这样仰卧也是最放松的体姿;不但解乏,还能调节情绪,缓解忧郁和烦闷。这种“亚历山大技巧”有时也被称为“仰卧呼气法”,时间约一刻钟就够。如果实在太累,这种呼气法也可以做上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后,身体就会感觉轻松舒畅,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得到休息,仿佛刚刚舒舒服服地睡了个午觉一样。

研究人员做过统计:一个人打呵欠,从嘴巴大张、开始深深吸气,然后再大口呼出,每次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他们从专业角度描述整个哈欠的过程是:当哈欠刚刚开始时,口腔和咽喉部的肌肉就开始强烈收缩,使口腔自动地被强制开大;与此同时,胸腔扩展、双肩抬高,以便使肺能吸入比平常更多的空气。

打呵欠和正常的呼吸动作相比,胸中更多的废气将会被呼出,因而也就能从体内带走比正常时更多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出更多废气、吸入更多空气,打呵欠可让人体增加血中的氧气浓度,通过血液回流使体内细胞获得更多氧气,在有助于新陈代谢的同时,也除去了大脑中枢的困倦感。

有一个问题是:人在打哈欠时,常常会是泪汪汪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的眼泪是时时刻刻都在分泌的,只是平时分泌的数量很少,且都紧贴着眼球表面、在眼皮里面的微细空隙中流动。所以,大家平时感觉不到泪水存在。况且,每次眨眼时,眼球表面的泪水还会被吸到眼泪的“下水管“”——鼻泪管里去。

鼻泪管是从眼角通到鼻腔的一条极为细小的管道。眼睛泪腺不断分泌出来的泪水,通过鼻泪管不断排到鼻腔当中;这样,我们平时才不会从眼中往外流泪。


鼻泪管示意图

人打哈欠时嘴巴张得很大;随着哈欠动作的发生、尤其当口中的那股气体被有力地呼出时,面颊部、舌和咽喉部的肌肉紧张收缩,会让口腔及鼻腔里的压力增大。鼻腔内压力的增大,会暂时阻挡住鼻泪管中的泪水往下排泄。“下水管”不通了,泪水流不下去,眼里的泪水越积越多、很快就泪汪汪,然后就夺眶而出了。


鼻泪管示意图

其实,不仅打哈欠会流眼泪,人在大笑、打喷嚏、咳嗽、呕吐时,也都会引起流泪,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有人都打过哈欠。可是,人为什么要打哈欠?对于这样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楚。

打哈欠不是因为缺氧。

大家知道,人在打哈欠时能够吸入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于是,就有人认为打哈欠是因为血液中缺氧。有人试图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当肺脏周边组织侦测到肺里的氧浓度变低时,就会让人打哈欠以吸入更多的空气。可是问题是,肺脏本身确定能够侦测到肺里氧浓度的不足吗?这个说法,可以轻易地举出很多反证。

有研究者通过超声波扫描,看到了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打哈欠的影像,但是子宫内胎儿的肺脏还不能换气。同时,也有实验证明:人们在含二氧化碳多的环境里打哈欠的次数,并不比在正常的环境中多。

还有研究显示:人在剧烈运动时,也会使机体处于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血液中短暂缺氧的状态,但却未见这些人打哈欠。

打哈欠也未必是因为无聊。

做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时,一个人从不会打哈欠,但当自己无聊的时候就会哈欠连天。所以,有一种“厌倦理论”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到厌倦,就会打哈欠、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感兴趣。

研究发现:当位于大脑下视丘的旁室核氧浓度变低时,就会让人打哈欠;旁室核含有某些可以引起打哈欠的化学讯息分子,包括多巴胺、甘胺酸、催产素与促肾上腺皮质素,因此被称为大脑的“哈欠中枢”。

研究同时发现:下视丘的旁室核,其活动常跟一个人最感兴趣的事情一起互动。所以,打哈欠源自人们无聊情绪也未必正确。尤其是,当人们看完一场电影或者进行一场娱乐后,常常也会打呵欠、伸懒腰,那就更不可能是因为无聊了。


实在忍不住了,先打个哈欠!


打哈欠,我是专业的!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自发“提神”反应。

无论是夜班司机,还是认真看书或写作业到很晚的学生,往往都会哈欠连天。但是,躺在床上打哈欠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觉得,自己打完哈欠之后便清醒了很多,甚至完全没有了困意。所以,他们就认为,打哈欠也许是让一个人“提神”的一种身体反应。

这个看法,其实和前一个“无聊”也有暗合、共通之处。有时候,自己尽管已经非常的疲惫、无聊,但是因为不想或者不应该睡觉,只好借着打哈欠来“提神”。

打哈欠是为了给大脑降温。

国外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打哈欠可以给大脑降温,进而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清醒。他们认为,打哈欠时吸入的冷空气会迅速降低面部血液的温度,进而冷却大脑。由于人在疲劳时会导致大脑的温度上升,因此就需要通过打哈欠来给大脑降温。

祖先遗传的演化遗迹。

有进化论者说,打哈欠是人类的原始祖先传下来的一种行为语言,是为了露出牙齿向别人发出警告。他们还举例说:蜷伏在草丛里的蛇,常常打完哈欠后再出来行动;水中的河马,也会先打个哈欠,再从水中走出来。

这些都是研究人员曾经有过的猜测,但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打哈欠会传染”。据说,“打哈欠传染”也是从人类远祖那里传承下来的人类本能。人群中的某个人打了一个哈欠,周围的人有些便会被传染、跟着一起开始打哈欠。

这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人即便在电话里也不能听别人打呵欠,否则就会跟着打哈欠。还有更为严重的,有人看到一个打呵欠的图片,也会被传染、接着就打呵欠;而小生本人,只要看到哈欠这两个字,就会忍不住打哈欠!


奥巴马


奥巴马打哈欠有一套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普拉捷克的研究表明:打哈欠传染,更容易发生在移情能力高的人群中。为验证这一观点,普拉捷克让一群志愿者观看了一段人们打哈欠的录像。结果发现,有40%多的志愿者会随着屏幕上的人一起打哈欠;这些被“传染”上哈欠的人中,60%的还打了不止一次。

接下来,研究人员再让这部分人接受移情能力测试,结果是他们的分数都非常高。这里要解释一下:移情能力就是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能力;换句话说,那些喜欢将自己假想成他人的人,移情能力就高。

移情能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要注意:“移情”与“同情”是不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会同样愤怒。

对于移情能力,普拉捷克的解释是:移情能力高的人,就那种看到别人踩到钉子,自己也会跳起来、大声喊“哎哟”的人。曾有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病重的人很少打哈欠,精神病患者几乎从不打哈欠。

普拉捷克的测试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重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为什么很少被哈欠传染呢?就是因为他们很难进行移情活动。

按照这个观点,你如果身在职场,不妨在自己周围的同事中做个试验:和同事们在一起时,如果你忽然打了个呵欠,那么接下来就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被你传染、跟着一起打哈欠。

如果有的话,那就恭喜了!这说明你在同事中有人缘;至少跟着你打哈欠的这个人,对你表现出来的移情能力不错。如果将来有机会,就要优先选择和TA共事!


央视文静2008年4月17日的“呵欠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