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启幕,成为过年期间江苏最引人注目的文博展览之一。该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中外30多家文博机构的超400件/套重磅文物,将明代中国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中,展示明代时期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融互通。本期“人文周刊”,让我们走进“大明的世界”,通过对珍贵文物的解读,感受16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 宋宁 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创明王朝,逐步建立了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秩序。郑和下西洋的宏大航海壮举,使得“中国式”世界秩序观念下的海外交流进一步极大扩展。此后,白银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区域与世界的紧密连接,中国在明代迎来走向全球近代化大合流的契机。

展览的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高杰介绍,16—17世纪,一个探索未知、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新时代悄然开启。欧洲的探险家们怀揣对富庶东方的无尽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横越汹涌的海浪,将航线从西延伸向东,勾勒出近代全球海洋贸易体系的初步轮廓。这场中西间的交流,不仅是物质贸易的往来,更是文明间深刻的互鉴与融合。西人东来,西学东渐,中国的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世界意识”,开始理解一个多元、复杂的全球化世界;东风西渐、中学外传,中国文化、艺术、思想及物产向西方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世界,也使得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更为清晰。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 宋宁 摄 文明跨越海洋与山川,交汇、碰撞、融合,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全球化世界。见证这一深刻变革的珍贵文物,散落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珍品,又在“观天下”“天下观”的策展理念下,汇聚到南京,汇聚到“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上,再现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紧密碰撞与融合。

16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中,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马泰奥·里奇声名最著,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字——利玛窦。1582年,利玛窦抵达澳门,开始了他在华28年的传教生涯。利玛窦曾三次来到南京,对南京城墙留下“论秀丽和雄伟,很少有城市可与它匹敌”的赞美之词。1601年后,利玛窦长居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去世。在中国各地,利玛窦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介绍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明朝士大夫对利玛窦也充满敬重,尊称他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像》 本次特展中,一幅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像》,让利玛窦再次“回到”他居住过的城市——南京。高杰介绍,这幅肖像作者是中国人游文辉,作于利玛窦逝世的1610年,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绘制的最早的传世油画。1614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将画像带回罗马,悬挂在罗马耶稣堂。画面上,利玛窦身穿儒生的服装,装扮得如同中国士人。


《徐光启像》 相映成趣的是,在《利玛窦像》不远处,悬挂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徐光启像》。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后,带来了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科技更先进的西方科技,揭开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精英改变了过去鄙视工技的价值观念,把精力转向探求经世致用的科学技术,以纯粹的求知兴趣而不是以功利为目的来探索科学,徐光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光启是明代松江府上海县人,如今上海市中心“徐家汇”的地名就源于他。1601年,利玛窦长住北京后,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徐光启常向利玛窦请教西方科技知识,一起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地学、水利等学问,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推动了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东渐,也带来了艺术观念的革新,西方油画开始出现在早已习惯水墨画的古老中国。展览展出了来自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的油画《木美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之一。两幅美女图绘制在厚木板上,在民间有“烂大门”的俗称,据称是明代新会人李仕昇在任福建莆田县教谕时所得(另一种观点认为《木美人》创作于明末清初)。李仕昇退归故里后,将之带回,供奉于天等村(现属广东省江门市司前镇)的天后庙中,1958年移交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收藏。

画像左右相对,人像面部显示出白色人种特征,但服饰却有着较为明显的中式风格。有研究者认为,这种油画的制作方式,与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幻像板”较为接近。也有学者认为,《木美人》似为欧洲人所做,通过商贸活动运至中国,并成为当时在中国生活的西洋人家庭之装饰品。虽然创作者的具体身份仍需考证,但《木美人》作为中西交流的见证是毋庸置疑的。


《野墅平林图》 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屏风画《野墅平林图》则呈现出典型的西洋风格。高杰介绍,这幅画作本来是明清皇宫旧藏,表现的可能是北京什刹海湖光秋色,甚至可能画的就是明代北京城“西涯八景”第一景“银锭观山”。美术史论家单国霖说:“这幅屏风画的构图采用中国式和西洋式相结合的形式。中国画构图没有严格的视线,而此图却采用了西方焦点透视法,又不完全遵循西方画法。如右边的松树就遵循中国画的习惯,近景树大,不在严格意义上的焦点透视线上。湖水用西洋画法,绘有倒影,水波纹用色彩表现,而中国画绝无倒影,水波纹亦用线条表现……”

紫禁城内府收藏这样一幅其他的作品,反映了明清皇室对西洋风格画作的接纳。至于其作者是谁,历来存在多种说法,谢稚柳、杨仁恺等认为,《野墅平林图》的作者就是利玛窦,创作的用意是展示西方先进的透视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发明的绘画技法。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则认为,《野墅平林图》的作者是兼通东西方绘画技巧的耶稣会中国籍画师倪雅谷。万历年间,倪雅谷曾为利玛窦创立的宣武门教堂作画,接触到西方画中的透视技法,创作了这幅青绿山水屏风画。


《孔子画传》 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学”也在外传。高杰告诉记者,16—17世纪的欧洲曾掀起过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对于欧洲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传到了欧洲,中国的文化典籍、哲学思想也受到了西方人的喜爱。为表现这一“东风西渐”的过程,“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图书馆、米兰市立历史档案馆与提福兹欧图书馆等处借来一批珍贵的手稿、书籍展出,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拉丁文译本,时间大多为16世纪末。

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或以拉丁语表达中国人的智慧》,以及成书于18世纪的《孔子画传》则为西方人了解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提供了窗口。《孔子画传》中,收录了法国著名雕刻家赫尔曼根据中国明代《圣迹图》《帝鉴图说》插图雕刻的24幅孔子肖像和生平故事版画,包括孔子的出生与童年、哲学著作、去世及弟子与追随者对他的崇敬等内容,向欧洲人系统展示了这位东方哲学家的传奇人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