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乌克兰前线士兵
本期话题:俄乌信息战升级,直指乌克兰出现10万逃兵,瑞典12亿再输血乌克兰
俄乌的对抗,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物理战场扩展到数字空间,信息战已成为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因素。据俄媒1月30日报道,乌克兰在当前冲突中的逃兵人数已高达10万。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战斗力的流失,也凸显了信息战在俄乌冲突中的重要性。在信息战中,双方通过舆论战、心理战、虚假信息传播等手段,试图对敌方的民心和战斗意志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在信息战中主要聚焦于塑造“去纳粹化”和“保护俄语族群”的叙事,强调对乌东俄语区的保护义务。它不断将乌克兰的抵抗归咎于北约的支持,塑造自己为“反对西方霸权”的形象。在媒体上,俄罗斯高频次发布“摧毁西方武器”和“击退乌军反攻”等战果,同时淡化自身伤亡数据。
图为俄乌冲突前线
俄罗斯还特别关注“乌克兰逃兵”这一话题,通过不断强调逃兵人数,让乌克兰军心溃散。逃兵问题在任何战争中都非常敏感,直接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和民众支持。俄罗斯通过传播这一信息,目的是加剧乌克兰军队内部的不安,并鼓励更多士兵投降或放弃抵抗。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这一信息,试图影响西方舆论对乌克兰的支持。
除了逃兵,俄罗斯还通过宣传乌克兰政府的腐败问题和丢弃战死士兵的“随意态度”来削弱乌克兰军队的士气,达到离间军队与政府的效果。而乌克兰则通过曝光俄罗斯的军事行为激发士兵的抵抗情绪,增强民众的团结决心。
图为乌克兰无人机
与俄罗斯的叙事不同,乌克兰则强调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正义战争”。乌方强化国家存亡危机意识,系统曝光布查事件、马里乌波尔轰炸等行动,推动国际法庭追责。乌克兰还突出无人机和星链等西方技术的作用,强调“以小搏大”效果,塑造创新抗敌的形象。
乌克兰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俄罗斯对平民的行为,尤其是战俘待遇和民众伤亡情况,以此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是军事援助。
在冲突初期,双方均发布了大量虚假信息。例如,2022年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声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逃离基辅,而乌克兰则发布泽连斯基亲自录制的视频,证明他仍在基辅坚守。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增加了战争的不确定性,也使外界更难准确掌握战争进展。
图为俄乌冲突前线
此外,双方都在极力控制信息流。俄罗斯多次攻击乌克兰的军队设施和通信设施,尤其是与心理战相关的设施,试图切断信息传播途径,削弱乌方士气。而乌克兰则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关于俄罗斯主动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证据,寻求全球道义支持。
在国际舆论方面,信息战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俄罗斯通过国内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俄罗斯为正义一方”的信息,以增强国内支持。而乌克兰则通过展示俄罗斯军事行为,来促使国际社会对其提供更多支持。
信息战还对国际援助产生了影响。乌克兰通过舆论战争取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尤其是美国与欧洲的援助。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战的速度和影响力更为强大,它对战争进程和最终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图为瑞典防长帕尔·琼森
俄乌信息战如火如荼,外部的援助自然也是其中一环。1月30日,瑞典防长帕尔·琼森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2亿美元的第18轮军事援助,创下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该国单笔援助的最高纪录。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瑞典作为北约新成员的战略选择,标志着北约对乌战略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赋能”的转变,并通过强化东翼安全架构巩固对俄威慑。
瑞典此次军援远超单纯的武器输送,其背后包含三重地缘政治信号。首先,兑现北约成员国的“安全承诺”。瑞典于2024年3月正式加入北约后,亟需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其作为“可靠盟友”的价值。12亿美元的援助规模,占瑞典2024年国防预算的9%。这表明,该国正从传统“中立国”快速转型为北约东翼的防务支点。
其次,填补北欧防务协同缺口。瑞典此次提供的146辆军用卡车、100万发12.7毫米弹药等“非明星装备”,恰恰是乌军维持战场机动性的关键消耗品。这些物资与芬兰捐赠的装甲车、挪威提供的NASAMS防空系统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覆盖波罗的海区域的“北约标准化补给链”。
图为北约总部
而瑞典的援乌举措,实际上也是整个北约在战略上向东扩展的一部分。2025年的北约对乌政策呈现两大转向,首先是,武器交付“去中心化”。由于新任美国政府想要调节俄乌冲突,对乌政策不确定性较大,以退出北约要挟其他国家增加军费支出。
因此,为避免过度依赖美援,特朗普鼓励欧洲成员国承担更多责任。瑞典、丹麦、波兰等国的援助占比从2023年的22%升至2024年的35%,分散式布局既可降低美国的政治变量影响,也强化了欧洲防务自主叙事。
同时,瑞典国防研究局和国防大学将协助乌克兰建立本土国防科研与教育体系。这与北约2024年提出的“乌克兰军工复兴计划”一脉相承,目标是在2026年前将乌克兰自主武器生产率提高至40%。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标志着北约军援从“库存清理”转向“技术赋能”。
图为瑞典军援乌克兰“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瑞典军援的扩大预示俄乌冲突与北约战略的三重演进趋势。第一重,北约东翼的“军事经济复合体”成型。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后,北欧国家与波罗的海三国正形成军工联合体。1月13日,据英媒报道,瑞典萨博集团与北欧国家展开无人机联合研发,未来对乌军援将更多以“标准化北约装备+定制化区域技术”模式输出。
第二重,混合战争的技术化升级。北约正将乌克兰作为“AI+传统作战”的试验场。4亿瑞典克朗的维护解决方案包含AI诊断系统,可通过卫星链路实现装备远程检修。此类技术原为北约“数字后勤”项目成果,如今在乌克兰战场实地测试,加速了军事物联网的实战化进程。
图为北约援助乌克兰
第三重,联盟凝聚力的压力测试。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对持续援乌的抵触情绪,与瑞典等国的积极姿态形成反差。北约能否在2025年维持“援乌统一战线”,将决定其作为安全联盟的长期可信度。因此,瑞典扩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彰显出这场冲突已不仅是俄乌之间的军事对抗,更是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新旧安全范式碰撞的具象化呈现。
总的来说,俄乌冲突中的信息战不仅仅是对双方军队的直接影响,它已逐步成为一场跨越传统战场、扩展到数字空间的全方位较量。瑞典的12亿美元军援,本质上是北约在俄乌冲突中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塑造”战略的缩影。通过北欧国家的深度参与,北约既分散了战略风险,又推动欧洲防务从“美国主导”向“多极协同”演进。
“信息战如同战争的另一种战斗,胜者不仅控制土地,还控制了思想。”俄乌冲突双方对抗,不仅依靠前线作战,更有后方舆论信息战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