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3年9月23日20点整,国际奥委会的投票宣布结束,半个小时内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将被揭晓。

这是中国首次申办奥运会,摩纳哥路易二世体育馆内中国代表团既兴奋又紧张,每个人的手心不住地冒汗。

20点25分,已经登台的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从口袋里取出一个信封,看清上面的字后宣布:“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是:悉尼。”



输赢只在2票之差,澳大利亚人被惊喜砸蒙了,几秒钟后才反应过来,中国代表团这边同样大脑一片空白,反应过来后却都耷拉着脑袋。

欢快与失落的反差一幕,刺激着每一名参与筹备申奥事宜的工作人员,他们绞尽脑汁回想失误的关键。



直到6年后,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的主动爆料,1993年的申奥“黑幕”才被揭开……

敢不敢办一次奥运会?

1949年建国后,中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逐步走上国际社会,70年代初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末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

又用了10年时间的积淀,中国才筹备成功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申奥是接下来的唯一目标,势在必行。



直到2000年申奥成功,中间又一个10年过去了。

很多人不理解,我国为何非在申奥上锲而不舍?甚至小平同志还使出了激将法。

1990年7月3日上午,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和北京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亲自来到了国家奥林匹克中心。

不过,当天的主角是一对高龄夫妇,老爷子已有86岁高龄,但看起来精神奕奕。



尤其是在参观场馆建设,考察体育中心和亚运村后,他的身上发出了自内由外地喜悦,疲惫一扫而尽,胸膛跳动的心脏处仿佛有一团光。

这就是从革命战争时代走来,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做出重要成就,关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小平同志。



搞体育,全面健身,既可以增强公民的身体素质,又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而第二个方面的好处已经在其他国家得到验证。

在20世纪50-60年代分别举办过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日本,在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制裁的情况下,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赶超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坐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把交椅的位置。



受奥运会影响实现经济飞跃的国家中,日本并非个例,韩国亦是如此。

中国立足国际视角,看到了举办奥运会的好事,也想搭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为坚定相关人员的决心,小平同志才使用了激将法。

他对随行的伍绍祖和张百发说:“你们敢不敢办一次奥运会?”



之后我国用行动作出了“我们敢”的回答,但在做的过程中,一腔热血的中国失望了。

黑幕与反思

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奥运申办委员会成立,设立一室五部,孙大光是总体部部长。

孙大光和萨马兰奇



当时的工作开展有多难?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孙大光拿到的总体计划就是一张白纸,上面只有几个可怜的字——国际奥委会规定的五个时间节点。

国内的筹备工作艰难展开,而国际上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消息,掀起了一场风暴。

西方主流媒体一致反对中国申奥,他们掌握着国际话语权,有更大更广泛的影响力,发展中国家想为中国发声,可支持的声音很快就被反对的声音淹没。



政治层面的打压,更让我国承受沉重的压力。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毫不掩饰地说:“选择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个糟糕的主意”,美国国会甚至直接通过反对中国的决议。

一时间,批评声、质疑声不绝于耳,西方还在中国“人权”、“环保”、“动物保护”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将我国批评得一无是处。



中国代表团以极高的修养,忍住了回怼的话,在迷茫和坚持中推进筹备事宜,做到尽善尽美,让西方挑不出错。

耗时两年半,中国打败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德国的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等6个国家,迎来了和澳大利亚悉尼的巅峰对决。



1993年9月,中国代表团抵达摩纳哥蒙特卡洛后,国际奥委会的投票也开始了,前三轮的投票中国占优,不出意外胜利属于中国。

意外发生了。1993年公布结果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9月22日时任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的约翰·考兹,约了肯尼亚的穆克拉和乌干达的恩扬维索在蒙特卡洛的一家饭店吃饭。

用约翰·考兹的话说,他在向非洲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表达澳大利亚期望获胜的意愿。

但他主动承担两名非洲委员在伦敦居住时的豪华旅店费用,以及当年分别给出的3.5万美元,已经构成了索贿的事实,这不是他否认就能消除的。



9月22日晚发生的隐秘的一切,除了几名当事人没有人知晓,中国代表团还在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所以当1993年9月23日晚公布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澳大利亚人不敢相信,中国代表团也被打蒙了。



中国2票之差败北,相关人员的多年努力付之东流。

讽刺的是,“黑幕”直到6年后才被揭露,而中国代表团在蒙特卡洛下榻酒店大堂中扯起的“欢迎参加悉尼2000年奥运会申办成功狂欢夜,通宵免费”的条幅,像一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嘲弄着中国人的天真与实在。



不知真相的中国代表团开始了反思,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条,我国着重强调了北京的历史底蕴,没有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文明表现出来。

第二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预估,过于乐观了,宣传手法上也过于落后。

第三条,期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该注重交通、环保、通讯等方面。



第一印象很重要,1993年3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从气候宜人的悉尼来到冬末烟尘弥漫的北京,两相对比之下北京是吃亏的。

接下来的几年,中国沉寂了下来,改变却时时刻刻都在出现,2001年再次亮相的中国焕然一新。

叩开奥林匹克之门

我国知名主持人杨澜是中国两次申奥的见证人,2001年的她有了不同的感受。



如果非让她回答不同在哪里,那就是中国代表团在改变,国际奥委会委员对中国的态度也在改变。

8年前参与进来的中国官员紧张、拘谨,8年后他们的心态平和,却更加自信,以及注重英文演讲,不断纠正英文单词的发音。



8年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会说“我支持你们”,8年后他们的语调都变得不一样,会向中国代表提出更专业完善的建议,还会开玩笑地说:“北京准没问题,别忘了请我们吃饭”。

所有的不同,都在告诉杨澜北京稳了。



2001年当地时间7月13日,当“北京”从萨马兰奇口中说出来的那一刻,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40万北京群众沸腾了。

中国人的喜悦感染了全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人民见证了鸟巢和水立方的奇迹,理解了五个福娃传递出的中国观念。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具有现代科技感的中国走向了世界。

从1993年到2022年,中国大跨步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制造也向中国智造迈进,未来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参考资料:
新民周刊:2021-07-29:申奥往事 从“世界认识中国”到“中国影响世界”
光明日报:1990-01-24:悉尼奥运会申办贿赂丑闻曝光
口述北京:难忘的中国两次申奥经历(孙大光口述,曹楠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