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当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挂上火红灯笼,当黄河冰凌映着秧歌的彩绸花伞,这座“塞上名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春节旅游热潮。据统计,蛇年春节假期期间,榆林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超277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30%,河北、宁夏、山西、河南、浙江、内蒙等地为主要客源地,到“陕北榆林过大年”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春节出游佳选。
秧歌展演:千年民俗“破圈”引流
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有来自国内外的39支秧歌队(市内19支,市外16支,国外4支)参与活动。正月初四至初八,分别由福建、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以及榆林市内的29支秧歌队在榆林古城为市民游客展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秧歌盛宴。
响声震天的横山腰鼓、洒脱豪迈的潮汕英歌舞、气势磅礴的商河鼓子秧歌、融合了福建龙岩采茶灯民间舞与高山族阿美族的厦门市采茶舞、轻快灵活的河北省昌黎地秧歌以及古韵犹存的“霸王鞭”……手起槌落、鼓声隆隆,彩扇翻飞、舞姿婀娜。这一刻,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跨越千里交流融合,在榆林古城绘成了一条蜿蜒涌动的七彩长河。
正月初四至初八,连续五天的秧歌展演中,现场围观群众超38万人次,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近5000万人次。这铺天盖地的热闹,终是把塞上寒冬扭成了滚烫的人间春色,也把喜庆祥和的年味传遍全国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万众瞩目的正月十四、十五的全国秧歌展演中,除了本土秧歌队外,更有俄联邦艺术团、泰国艺术团、韩国艺术团以及保加利亚艺术团4支国外队伍也将精彩亮相古城,将观众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寻迹非遗: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榆林逛古城、听陕北说书,比想象中还‘燃’!”来自武汉的游客高先生一家,除夕夜入住佳县赤牛坬村的“窑洞民宿”,体验了剪窗花、蒸年糕等非遗年俗。
榆林市打造的“非遗民俗之旅”主题线路,串联起榆林古城、民俗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非遗小剧场、佳县大美石窑、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绥德石魂广场等13个非遗特色旅游项目,游客不仅可以深度探寻榆林民俗的根源,聆听粗犷激昂的陕北说书和陕北民歌,还可以顺着沿黄观光路一路南下,寻根黄土魂,领略非遗美。
陕北榆林“舌尖上的年味”同样圈粉无数。春节期间,老字号的榆林羊肉面、拼三鲜、黄米油糕等特色美食店订单较往年大幅增长。西安游客杨女士笑称:“为了吃一碗正宗的老榆林拼三鲜,我们自驾600公里赶来,值了!”
服务升级:冰雪经济激活全域旅游
依托冬季的持续低温,榆林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全市30多家冰雪场所持续发力,不断升级服务、丰富活动内容,春节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碧麟湾滑雪场推出五福庆麟州、小丑魔术、滑雪场DJ狂欢等互动体验项目,直接将春节氛围感拉满。
冰雕是独属于冬季的浪漫,榆阳区大漠军旅文化园冰展一经开园就受到众多游客的热捧,这里不仅将榆林各县市区文化特色浓缩冻结于冰雕中,更是把晶莹剔透的“冰立方”搭建成冰滑梯、冰屋、冰墙,为游客带来最佳的畅玩体验。春节期间,这里还推出大漠冰雪舞台、摘冰糖葫芦、摩托拉独角兽等有趣好玩的互动项目,单日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
从“过路站”变成“目的地”,榆林春节旅游热背后,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正如民俗学者所言:“当黄土地的年俗遇见现代文旅的巧思,唤醒的不只是乡愁,更是文化自信的当代共鸣。”这场塞上新春的“双向奔赴”,正为榆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文/记者 崔瑞妮 图/记者 常旭峰
编辑 叶蕊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