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新能源车,最让人纠结的事情是什么?
或许不是价格,而是车型怎么选。
因为现如今,市面上既有纯电车这种“传统之选”,又有插混车这个“万能选手”,最近增程车也作为黑马跃然而出…
关键是,它们看起来各有优势,真让人难以抉择。
说白了,到底是更该注重续航,还是更偏向便利性,或者纠结油耗呢?
今天,就用一篇文章给大家说清楚这件事。
聊到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增程和插混其实也是烧油的,甚至燃油的续航比纯电车还长。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还能被划分到新能源车的行列?
其实答案很简单,表面上看,增程和插混像是“两面派”,能烧油也能用电…
但它们的核心逻辑,其实还是“电驱优先”!
说到底,它们都是以电为主,或者特别依赖电驱的汽车,所以才被归为新能源车的一部分。
但也因为对电的依赖程度不同,所以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拿纯电车来说,它们完全抛弃了内燃机,动力100%来自电池,开起来安静、加速快、成本低。
甚至从结构上看,也比燃油车更简单,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机油保养等烦恼,后期用车省心不少。
不过,也正因为“过于极致”,它存在续航焦虑、冬季衰减等问题。
所以,它更适合两类人群:
一类是只在市区出现,但预算较低家庭。
因为市区充电条件相对较好,快充桩和慢充桩的密度都不算低,即便是续航300-400公里的纯电车,也基本够用了。
再加上纯电车购置成本低、后期用电比加油便宜,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养车成本。
对于预算有限、追求经济实用的家庭来说,确实很香。
另一类呢?则是预算较高,至少有个20万+预算的人群…
至于说为啥预算较高的人群也适合,那是因为到这个价格区间:
能买到续航更长、充电更快的高端纯电车型,比如续航700公里以上、支持800V快充的车。
这些车不仅缓解了续航焦虑,智能化配置也更先进,长途出行基本无压力。
说白了,700公里的续航,一口气跑个300-400公里问题不大。
而这个里程,少说也要开四五个小时,到时候无论是人还是车,其实都需要休息一下。
这时候刚好充个电,顺便上个洗手间、喝杯咖啡,10-20分钟搞定补能,行程完全不受影响。
但低端电车,往往做不到这么惬意。
听上去或许有些道理,那哪些人更适合插混或者增程呢?
其实,插混和增程,更适合那些对续航、加油、充电都有顾虑,但又不想完全依赖电的用户。
换句话说,如果你担心纯电车的续航不够,或者充电条件不理想,但又希望享受新能源车的低能耗优势。
那这两类车,或许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首先是插混车。
它的核心特点是“油电并存”,但本质上更接近传统燃油车。
因为它有一套完整的发动机系统,同时配备一块容量相对较小的电池,在短途用电、长途烧油的模式下,能做到油电兼顾。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电机、电池、发动机的配合完美,它的综合续航也是最高的。
说白了,如果你追求极致的节省,插混车往往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相对于增程车而言,它的亏电油耗并不高,真正将“降本”做到了极致。
但插混的缺点也很明显,发动机存在感强,整体驾驶感受不如纯电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它的智能驾驶体验,往往会略逊于增程和纯电。
所以,在市面上很难找到智驾给力的插混车型。
再来说增程车。
增程车的本质是“以电为主,油为辅助”...
虽然它也有一台发动机,但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充当“发电机”角色,为汽车供电。
相比插混,增程车的驾驶体验更接近纯电车。
因为它完全依靠电机驱动,没有变速箱和发动机直连车轮的介入。
驾驶质感比插混更平顺,起步更快,动力响应更直接。
也正因为如此,增程车的智能化体验普遍更好。
说到底,它本质上还是“电驱车”,车企在调校上更偏向于智能化方向,全车的智能化也会很给力。
不过,增程车的短板也很明显。
一方面,是亏电油耗较高。
因为它依靠发动机发电,而不是直驱车轮,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损耗。
所以在长时间亏电状态下行驶,油耗甚至会比纯油车高。
另一方面,在增程模式下,发动机噪音可能更明显。
因为增程汽车没有双重动力,而是一个单一的工况,所以在高负荷发电时,噪音和振动可能会更突出。
总的来看就是,增程车更适合追求智能化、不那么在意亏电油耗,且害怕长途焦虑的人群;
至于插混车,往往适合哪些追求极致油耗,且预算相对偏低的人群;
关于纯电车,更适合什么人群,刚刚已经提到,就不多说了。
对此,大家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