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杏虎:战地记者的不朽记忆
1999年5月8日,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了北约的导弹攻击,31岁的许杏虎和他的妻子朱颖在异国他乡英勇牺牲。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依然紧握着手中的钢笔,试图记录下战地的真相。
岁月流转,人们是否还记得这位勇敢的记者?他的家乡又是如何纪念他的?
山村飞出的金凤凰
许杏虎是村里第一个走进大学殿堂的人,而且是中国顶尖的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
尽管家境贫寒,家中除了他还有其他孩子需要抚养,许杏虎从小就过着边学习边劳动的生活,大学期间也不例外。
大学生活对许杏虎而言,是教室、宿舍和兼职的不断循环。
即便有片刻的闲暇,他也在尝试撰写稿件以赚取稿费。
这样的经历让他迅速积累了写作经验,加之他主修的是当时鲜有人知的塞尔维亚语,毕业后,众多媒体机构争相聘请他。
经过深思熟虑,许杏虎根据学校的推荐,加入了光明日报国际部,担任编辑工作。
有了稳定的工作后,许杏虎终于有时间追求个人兴趣,在此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前往贝尔格莱德大学深造的机会。
毕业后,许杏虎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前往南斯拉夫担任战地记者。
动荡的南斯拉夫
当时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内部动荡不安,民族冲突不断,内战频发,许多地区寻求独立,科索沃便是其中之一。
南联盟政府军与“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升级后,美国作为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也试图插手南联盟事务。
在美国和北约的干预下,南联盟与科索沃的冲突愈演愈烈,许多平民被卷入战火。
许杏虎若要前往南斯拉夫担任战地记者,将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
但目睹南斯拉夫的惨状后,许杏虎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前线。
为了记录战争的真相,许杏虎不惜深入战场,冒着炮火的危险,拍摄最真实的照片。
直到战事稍歇,他才返回大使馆,连夜整理所见所闻,并分析当天南斯拉夫的局势。
这些情报对中国了解国际形势提供了重要帮助。
最危险的一次,一枚炮弹落在许杏虎的车旁,差点将车掀翻,弹片擦身而过。
但许杏虎并未退缩,在炮火停歇后,他迅速整理装备,检查车辆无恙,再次奔赴前线。
在南斯拉夫期间,许杏虎发表了90多篇战地报道,其中《离轰炸还有多远》一文准确预测了南斯拉夫的未来命运。
北约轰炸时期
随着南斯拉夫战事的升级,北约无视国际法,对南斯拉夫实施了无差别轰炸。
一时间,南斯拉夫战场上硝烟弥漫,哭喊声四起。
无数平民受到牵连,南斯拉夫除了大使馆外,几乎无处安全。
许多人劝许杏虎撤离南斯拉夫,连他所在的报社也劝他回国。
尽管如此,许杏虎仍尽可能地记录战场情况,并及时传回国内。
同时,他不断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战争,保护无辜的南斯拉夫人民,还他们和平。
但北约置若罔闻,继续其行动。甚至轰炸区域越来越接近许杏虎所在的大使馆,似乎有意威胁他停止发声。
许杏虎依然坚持为南斯拉夫的无辜人民发声,每天不间断地报道南斯拉夫的真实情况。
直至北约的六枚导弹击中大使馆,许杏虎仍在整理手中的报道,控诉北约的暴行。
随着爆炸声,大使馆化为废墟,许杏虎也不幸遇难。
在废墟中,人们找到了许杏虎未完成的手稿。
要知道,大使馆是不可侵犯的,北约的公然挑衅很快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
许杏虎“归乡”
事件发生后,北约迅速给出了解释——他们在轰炸中“不小心”投错了导弹,声称其目的是为了“和平”。
这样的辩解显然站不住脚,也无法平息民众的愤怒,许多民众走上街头,要求为许杏虎讨回公道。
中国迅速将许杏虎和其他两名同样遭遇不幸的记者接回家,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他的家乡村落——杏虎村。
村里的纪念馆内,展示了许杏虎的生平事迹,以及在大使馆废墟中找到的部分手稿。
看着这些,仿佛还能看到许杏虎在枪林弹雨中记录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没有这些战地记者,我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是他们用血肉之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南斯拉夫。
许杏虎牺牲后,被追授“人民的好记者”称号,南斯拉夫大使馆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南联盟也认可了他的牺牲,授予他“南斯拉夫之星”勋章。
但这位人民的好记者再也回不到他的故乡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杏虎村已经发展起来,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产品。
每年许杏虎的祭日,仍有人前往他的坟前,庄重地献上一束鲜花。
他们中有当地的村民,有敬佩这位人民记者的百姓,还有战争中幸存的南斯拉夫人民,远道而来向这位烈士表达敬意。
这位为民牺牲的记者,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外交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北约犯下的这一野蛮罪行 光明网缅怀“人民的好记者”许杏虎、朱颖 光明网许杏虎烈士故居:和平的春天续写英雄战地日记_中国镇江金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