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仗义行善,却一生坎坷,甚至差点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幸而苍天有眼,对方知恩图报,令其入土为安,也算是给这世道人心些许慰藉。



一:少年热血,仗义疏财

清末,苏州。

主人公名叫盛凝之,本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年仅十四岁已学完十三经,假以时日,说不定苏州城里又要多一位才子。

可惜也就在这一年,其父母双双病故,抚养他的叔父,可不想养个闲人,早早将他安排去银号当个学徒,毕竟自家亲生的儿子读书还要不少钱呢。

盛凝之年纪虽小,却能写会算,办事机灵,很快就得到了银号掌柜的赏识与重用。若能如此,也算是条出路。可惜,人的命运哪能轻易改变?



某日,掌柜差遣盛凝之携带重金前往某地办事。当他行经一条狭窄的小巷,突然听见阵阵悲恸嚎哭之声。

顺着声音望去,但见一户人家门前,老弱相拥而泣,哭得肝肠寸断。盛凝之不忍之下,上前询问缘由。

有邻人叹息道:“这家主人也已去世三天了,留下三四个年幼的儿女,可怜家徒四壁,连办丧事的钱都凑不出来呀。”



这世间淋过雨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恨不得全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倒霉落魄;而另一种则是更见不得世间疾苦。

盛凝之虽然自幼失怙,饱尝艰辛,可惜却仍保有最初的善良和悲悯,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加之少年热血,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那料理后事需要多少钱呢?”

邻人回答:“恐怕得二十两银子才行。”

好巧不巧,盛凝之手中所带的钱恰好就是这个数目。他没有丝毫犹豫,一股脑儿地将所有银子都递给了那家人。



二:寺庙苦读,苦尽甘来

好不容易摆脱人家的千恩万谢,回程的路上晚风一吹,他这才清醒过来:这笔银子可是店里的公款,自己慷他人之慨,回去后掌柜的还不得扒了自己的皮?

他在街头踌躇徘徊了许久,终究还是不敢再回银号。直到夜深人静,无奈之下只好投靠平日里去过的寺庙,舔着脸求宿一晚,再做打算。



银号里,掌柜左等右等,迟迟不见盛凝之归来,心中焦急万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莫非这小子携款潜逃了?想到这儿,他再也坐不住,漏液前往盛凝之家探寻,自然一无所获。

后面,银号掌柜与盛凝之的叔父带着人差点把苏州翻了个个,足足找了三天,才在寺庙里找到了他。

面对怒气冲冲的众人,盛凝之无奈如实相告。众人又前往那户死者家中求证,所言果然属实。叔父犹如野兽般嘶吼着,冲上去将他往死里揍。

眼见瘦弱的盛凝之被打得满头满脸是血,寺中的僧人上前劝阻道:“他做的事虽不合规矩,但这份良善之心实属难得。”



掌柜也怕闹出人命,长叹口气道:“罢了,罢了。”

叔父见此,这才愤愤然拂袖而去。生怕走慢了,要被银号掌柜追上赔钱。

此事一出,即便掌柜大发善心不追究,可工作那是别想了,所谓的家自然也是回不去了。

幸而寺里的僧人见他孤苦无依,好心收留了他。不仅给他求药疗伤,在得知盛凝之读过书后,还找来笔墨纸砚,让他继续读书。

盛凝之伤好之后,抹干眼泪,除了帮寺里洒扫打杂,就是埋头苦读。



三年转瞬即逝,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盛凝之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考取了博士弟子员,成了吃上朝廷公粮的秀才公。

叔父听闻此事后,又第一时间赶来寺里,豁出老脸将他接回了家。还在盛凝之摩拳擦掌,准备在来年的乡试大显身手的时候,命运又开始跟他开起了玩笑。

三:客死异乡,阴差阳错

太平军在广西起事,战火迅速蔓延。十几年过去了,这股战火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愈演愈烈,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半壁江山沦丧,朝廷都已是摇摇欲坠。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已殊为不易,又谈何蟾宫折桂、青云直上?

历史碾过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重如泰山。已年届四十的盛凝之,就这么蹉跎了时光,靠给人写封勉强维糊口,直至咸丰十年(1860 年),苏州城被攻破,彻底击碎了他所有幻想。



不幸中的万幸是,太平军见他是个读书人,没有一刀将他了结,反而让他当了个记账文书。后来又辗转将他裹挟至扬州,在那里,盛凝之苦熬了一年,趁着两军交战才寻机逃脱了。

此后,他流落至仪征。或许是与佛有缘,他又在当地一座寺庙中寻得安身之所,以卖卜为生,不久就因病去世。

寺里的僧人将他用一张草席裹了,正准备拖出去埋在荒野了事,就在这时,门口来了支车队想要投宿。

这队人马披甲执锐,护送着家眷,首领乃是一位姓洪的守备大人,长得英武不凡。



洪守备见状,当即上前喝问。吓得战战兢兢的僧人,赶紧将原委道出。

洪守备仔细查看了盛凝之的尸首,随口问道:“这是何人?”

僧人忙道:“此人名叫盛凝之,据他自己说,乃是苏州人氏,因战乱流落至此。”

洪守备点点头,感叹道:“没想到在此地,竟还能遇见老乡,本官也是苏州人氏!”

就在此时,闻声赶来的洪守备的母亲听了却是一怔,自言自语道:

“不会这么巧吧?儿呀,当年为你父亲操办丧事的人,和此人的姓名一模一样。不管是不是,遇上也是缘分,还是让他入土为安才好。”



洪守备点头应是,又深深看了眼死去的盛凝之,随即拿出三十两银子,让僧人为他置办棺椁,寄放在寺庙中。临走的时候,还再三叮嘱僧人,务必好好照看。

四:苍天有眼,参将报恩

数年后,战乱平息。

苏州盛凝之的叔父家,突然来了一位将军,正是此前的洪守备,如今他已官至参将。他特意上门,询问盛凝之何在。

盛家的人告诉他:“战乱时被贼寇掳走了,如今生死不知。”

待仔细询问了盛凝之的年龄容貌后,洪参将突然痛哭起来:

“若是这样,那我的恩公已经不在人世了!当年在仪征寺庙里遇见的,就是我的恩公呐!”



原来,当年盛凝之在小巷中遇见的,那家去世却无钱安葬的男主人,正是洪参将的父亲。

几年后,十七岁的洪参将,投身江宁督标当兵,凭借着战功一步步晋升为参将。

他的母亲在当年就问清了盛凝之的姓名和住址,时常向他提及此事,叮嘱他一定要报答这份恩情。

此前在仪征寺庙中所葬之人,洪家母子还以为只是事有凑巧,如今两相验证,不想还真是心心念念的恩公。

后面,洪参将亲自带着盛凝之的妻子和孩子来到仪征,将他寄放在寺庙中的灵柩带回故乡安葬,并且给予孤儿寡母一笔丰厚的抚恤。

至此,倒霉了一辈子的盛凝之,总算因为他年轻时的义举,有了一个迟来的回报。



如果你喜欢古代志怪故事,敬请关注:野狐奇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