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327篇文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家庭聚会时,长辈们笑眯眯地问你:“宝贝,还记得你小时候的趣事吗?比如把小狗当成玩具,或者用口红涂了个大花脸?”而你,往往只能一脸茫然地摇摇头,心里嘀咕:“那些事儿,我真的不记得了呀!”其实,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困扰,几乎所有人都对3岁以前的记忆模糊不清,大脑似乎有意“删除”了这段早期的记忆,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童年失忆症”的神秘面纱。
童年迷雾与脑发育有关
心理学家将人类无法记得2至3岁前事情,以及3至7岁之间记忆不连贯的现象称为“童年失忆症”。尽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对自己小时候一个喷嚏将面条从鼻子里打出来,或是被妈妈敷着面膜的样子吓得大叫等趣事一无所知,即便家人拿着照片为你讲述,你也只能一脸茫然地回答:“是吗?我不记得了!”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认识一个大脑中的“超级明星”——海马,这个位于大脑颞叶内侧的精巧结构,因形似海洋生物海马而得名,它是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关键区域。然而,在婴幼儿时期,海马就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还不够成熟,难以胜任长期记忆的重任。直到4岁左右,海马才逐渐“转正”,开始稳定地记录我们的人生故事。
除了海马,我们的视觉系统也在“拖后腿”。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差得惊人,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幅模糊的水墨画。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提高,色彩和细节才慢慢变得清晰。而记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信息。因此,在视觉发育不完善的婴幼儿时期,我们的记忆自然就显得支离破碎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在1岁之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分不清自己和别人,也不懂得“过去”和“未来”。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使得我们难以将经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的时间表和里程碑,从而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回忆的检索结构。
选择遗忘的艺术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些记忆如此珍贵,为什么大脑要遗忘它们呢?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出生到2岁左右,大脑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外界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神经突触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逐步形成密密麻麻的“记忆网络”。然而,如果这些信息不加筛选地全部保留下来,大脑就会变得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电脑,运行缓慢,甚至崩溃。
遗忘过去,是为了让大脑更好用。记忆靠的,不仅仅是神经元的数量,还有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脑中的神经突触先是飞速发展,在2岁左右达到巅峰,接着开始化繁为简,把那些不重要、不常用的记忆逐渐清除掉。这样一来,大脑就变得更加简洁高效,为新的学习和记忆腾出了空间。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尤其在年幼的时候。
未曾遗忘的爱与成长
虽然3岁以前的具体事件可能已经被遗忘,但那些经历所留下的感受和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你还记得第一次学会走路、骑车时的喜悦吗?虽然那些具体的画面已经模糊,但那份成就感却伴随着我们成长。这些技能被储存在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中,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小时候与父母的亲密互动、受伤时的恐惧和安慰,这些情感经历被保留在杏仁核等情感中枢里,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这些认知成为个性的一部分,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记忆可能会随风飘散,但爱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成为父母,开始照顾自己的小宝宝时,那些被遗忘的时光会突然涌上心头,让你深刻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爱与勇气。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王明宇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