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5岁还没有开口说话,怎么办?
迷茫、心碎......
其实孩子在说话之前,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
对应到各自的阶段中去,你会逐渐发现相应的“配方”。
1.
说话之前的
三个阶段及特征
这3个阶段分别是:
照顾者解读的沟通
有沟通的意愿
会使用符号沟通
让我们来看它们各自的特征。
1
照顾者解读的沟通
绝大部分的孩子能较为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
小婴儿出生后,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自身需求,如饥饿、不适或排便等。
但此时婴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并非有意识地与他人沟通。这就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尝试解读其行为背后的意图,从而与孩子建立起最初的沟通。
2
沟通意愿阶段
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上的需求外,当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寻找家长或他人,尝试建立互动时,便意味着进入了沟通意愿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来找你”。
然而,部分谱系孩子在此阶段容易遭遇障碍,比如很少主动找家长,缺乏沟通意愿。
3
使用符号沟通
在具备沟通意愿后,若孩子缺乏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手势、摇头点头、文字、图片等符号辅助,想要直接发展出语言,同样不易。
这时要注意不能掰着ta的嘴让ta说话,而是要帮助ta用学会使用各种“符号”来沟通。
2.
不同阶段
“对症下药”
其实,大多数孩子能跨越第一阶段:“照顾者解读的沟通”阶段。
大部分孩子都“卡”在了第二和第三阶段。
对于卡在第二阶段:“沟通意图”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沟通的意愿或者很少。
这时重点就是:
要珍惜每一次孩子有自身需求的机会。
当ta有任何关注到你,应该要积极地给ta强化,说“我们家宝宝是要怎么样了?是要和我一起来互动了?” 当ta想要和你沟通,满足一些需求的时候,马上给到ta,满足ta,给予物质上的强化或精神上的表扬。
在不断与你互动,和你接触的过程中,ta会发现:“一旦自己有任何的想法,爸爸/妈妈总是在回应我。”而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变爸爸/妈妈,沟通的意愿就会逐渐被孕育起来。
另一位宝妈说,孩子有沟通意愿:会眼神交流,会拉着她的手,用手指点,但是没有符号沟通的意识:不会点头摇头,也不会使用图片,无语言。他能够理解一些合乎年龄的动词名词,也能听从熟悉的指令,对于新指令则需要手势辅助。
这时孩子处于“使用符号沟通”阶段。
此时的重点是拓宽孩子的符号沟通。
比如使用图片,姿势,摇头点头。
如果这一步能够建立起来,背后的意义非常重大:ta会知道我有很多的方式和别人建立沟通,而且跟别人建立沟通有非常多的好处。
这个孩子表达不满的方式是直接躺在地上哭。这时候如果强烈地要求他去说话,说出自己的不满,可能就适得其反。因为他使用符号沟通的部分还没有特别健全,因而选择了用问题行为去表达。
当他能用手势,图片,肢体的部分建立沟通,有一点基本的信息能够表达,被人接收之后,他就会慢慢知道:
我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和另一个人沟通的。
有了这个意识,和基本能力之后,再告诉他,其实你嘴一张一闭,用语言的话可以更快表达更多的东西,可以更省力——人都是懒的,他一定会选择更轻松的方式。如果他的生理状态比较成熟的话,会倾向于选择说话的。
3.
看其他孩子案例
的意义
当你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脑袋里空空的,把孩子的情况“套入”到以上几个阶段组成的框架中后,方向不会错,但之后你可能还需要分析其他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找到相应的干预思路,反复磨练、反复思考,逐步去找到解开你自己孩子的那把钥匙。
为什么要看其他孩子的案例?
尽管每个孩子不一样,但是看到别的孩子和各种情况和解决方式越多,总会更多覆盖到自己孩子的情况,会对自己有帮助。
这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专业人士除了比我们家长多学几门课,多上几年的专业训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ta经手了足够多的案例。能够分条缕析地给你一些实际的经验。
一位特教老师划分的不同阶段需要的能力及操作
以上干货节选自2022年10月的直播:《老秦: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提升儿童的语言社交能力》。
想知道更多自闭症儿童语言干预的知识和技巧吗?
就在明晚8:30,我们将邀请老秦在直播间《你的语言干预目标是正确的吗?》中分享更多实用策略,并答疑互动,敬请期待!
点击【预约】
编辑 | 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