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人性与现实,在复杂交织
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
一项调查显示,84.9%的人对此问题会出现纠结反应,一边想扶,一边怕扶。
原本是个随手助人的小问题,竟会牵动引火烧身的大恐惧,倒下的其实不是老人,而是人心。
倒地老人和过路人素昧平生,根本就是个陌生人,也许总会有人不纠结,那如果需要帮助的人变成邻居,情况是不是会变得简单一点?
还真不好说。
《晚上的声音》,作者崔立描述的情形正是这一种。
02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冬日。
夜已深,人已静。
独居的老刘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不寻常的声音。
侧耳细听,声音是从对面住户传出来的。
对面的邻居是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一个人住,这些老刘是知道的。
老太太平时看起来身体挺硬朗的,上下楼也小心翼翼,这大晚上的,难不成真的有事?
老刘有点狐疑,不敢放松,又细听了一会,确认那是老太太在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他蹭地从被窝里坐起来,胡乱套上衣服,也不顾瞬间袭来的寒意,跑过去敲对面老太太的门。
一敲,二敲,三敲。
门内全无回应。
无法可想,看来靠自己是不可能了,老刘迅速去喊楼上楼下的邻居。
人多好办事,大家有喊120急救的,有找物业过来开门的,好一顿忙乱。
事后,医生说,幸亏发现得早,要不然……
“要不然,我妈可能就没了……”
老太太的儿子住得远,也不常有时间来看老人,但其间的轻重好坏,他是懂得的。
这点从他特意买了好多东西上门感谢老刘这点就能感受出来。
倒是老刘有些不好意思,他只是顺手帮了个小忙。
邻居邻居,不是说远亲不如近邻嘛,邻居都不帮邻居,那还指望谁来帮忙呢。
好说歹说,老太太的儿子坚持让他收下礼物。
半个月后,老太太康复出院。
老太太的儿子给她请了个保姆。
当然,保姆只照看白天,到了晚上人家也有家,是要回去的。
03
好心办好事,好事也遭疑
没隔多久,也就一两周的样子,老太太又出状况了。
第一发现人当然是老刘。
处理程序和上次一模一样,依次找上下楼的邻居,然后通知物业。
老刘第一次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紧张加忙乱,有点晕手晕脚,第二次的时候不能说驾轻就熟,起码可以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再接着便是老太太第三次出状况,老刘第三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如法处理,和前两次高度一致,一切都紧张有序,尽在掌握中。
老刘心里颇有些成就感,助人的同时还训练了自己,邻里邻居就该这样,互相照应,其乐融融,这不比什么都好嘛。
没想到好事变坏事,也不知怎么回事风言风语就传了起来。
老太太的儿子听到风声,老刘的儿子也听到风声,相约聚到一起。
再没有“刘叔”的称呼,脸也是冷着的,老太太的儿子语带质问:
“我也不和你绕圈了,说说吧,你和我妈怎么回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你们又想干什么?”
还真别说,老刘八十有一,年龄确实和老太太差不了太远。
看着老太太的儿子,又看着自己的儿子,老刘一向柔和的脸坚决起来:
“我和老太太,没有任何事情,你们千万不要胡说。”
“那我妈妈有事,你为什么每次都知道?”
“这个问题啊……”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老刘诧异之后,很快给出了答案。
原来,他有个习惯:
从来不关窗,哪怕是晚上,哪怕天很冷。
睡觉不关窗,和老太太是门对门的邻居,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又不聋,想听不到都难。
04
你质疑别人,你也是别人
原来如此。
但真相不仅仅如此。
《晚上的声音》中,主人公老刘最后给出的解释让人万分难过——
他不是不想关窗,而只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一个人住,万一有个好歹,为的是让别人容易听到他的声音,能及时伸手援助。
原本是给自己留的后路,谁知道阴差阳错,变成救助老太太的“绿色通道”。
只是不知道老太太的儿子和老刘的儿子,听到老人的这番解释,心里会有何感想。
或许他们也都有自己的难处,苦着累着拉扯自己的家,早已筋疲力尽分身乏术。
责备当事者,或是责备社会,是另外的问题,暂不去延伸。
然而文章中出现的救人和救己,真的可以分开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中,我们扶不起的不是老人,而是人心。
或许救人和救己从不矛盾,当社会有一天都不愿意救助别人时,我们每一个人,无疑尽都包括在“别人”之中,不可能例外。
当善意沦为嫌疑,其实是每个质疑者在亲手关上自己的"逃生窗"。
人生君说
“人身易扶,人心难扶。”